柯玉升
2006年,和喬琬珊一樣畢業于哈佛大學肯尼迪管理學院的同學們,大部分去了國際一流的銀行等金融領域工作。而她,卻來到了人跡罕至的中國牦牛產地西藏。與牦牛結緣,“得益”于一本聯合國出版的圖書,里面有這么一句讓她“魂牽夢繞”的話——牦牛身上的毛很軟,可以與羊毛媲美。
1982年生于美國,7歲時跟隨父親到臺灣,隨后上了哈佛大學的喬琬珊,從小沒見過牦牛,更不知道牦牛身上的毛是什么樣的。就是在這種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喬琬珊在哈佛大學的最后一學期,開始關注起了牦牛。她從網上得知:世界上有1.4億頭牦牛,大部分在中國,而且幾乎分布在西藏。當時,26歲的她,對牦牛的了解僅此而已。
但喬琬珊不滿足于這些,她要與牦牛零距離接觸。于是,她來到了西藏。考察的結果讓她為之一振,她不僅見到了日思夜盼的牦牛,還收獲了一大堆有關牦牛絨的信息。雖說牦牛“一身都是寶”,但很少有人認識到牦牛絨的價值,手感粗糙、顏色單一,這是一些人對牦牛絨衣裝的印象。生活在那里的牧民,生活過得十分清苦。在調查中,她還發現,國內紡織廠家并不善于產品的拓展,基本是國外市場需要什么,廠家就做什么。而國外的設計師,又不知道中國有牦牛絨這種材料,也就沒有什么訂單。
“80%的牦牛絨出產在中國,帶動這個行業的也必須是中國。如果中國不搞牦牛絨產品的開發,其他國家就是想搞也搞不出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正等待著自己去開發。”喬琬珊回到哈佛大學,就和伙伴們談起了自己的想法。
創業缺乏的不是資金,而是想法,好的想法就能得到伙伴們的積極響應。從哈佛大學畢業時,喬琬珊懷揣著1.5萬美元獎學金,迫不及待地邀上伙伴們,風風火火地來到了西藏。
喬琬珊的“糊涂”選擇,被臺灣經營著大型企業的父親知道后,雖然沒有極力阻止她,但想想送女兒上哈佛的初衷,不免有點自嘲地說:“沒想到,女兒是牽著一頭牦牛走出哈佛大門的!”
“牽著牦牛走向世界!”喬琬珊沒有回復父親,只是在微博上將父親的話略作了修改。隨后,她在自己折疊式的名片上寫著:Shokay,世界上第一家牦牛生活創意店。頭銜是Shokay公司的CEO。而Shokay就是英文中的“牦牛”。
是CEO嗎?現在想來,連喬琬珊也覺得好笑。剛開始時,三五個同學就像收廢品者,沿村串戶地收牦牛絨,而喬琬珊總是領頭的那一個。
剛開始幾天,藏民們根本不理會他們,以為這幾個年輕人是鬧著玩的。沒處理過的牦牛毛,亂糟糟地堆在院子里像小山,也不愿賣給他們。第四天,喬琬珊實在走不動了,就扯著嗓子喊:“這里誰賣牦牛絨,我要收!”就這樣,才有人試探性地拿了一袋子牛絨過來。
與羊絨相比,牦牛絨纖維比較短,不易編織,顏色也多為棕色,不好染色。而1.5萬美元又不夠喬琬珊他們折騰,他們只好請紡織廠家加工,但廠家用牦牛絨做出來的產品效果不夠理想。
工廠做不了,只好自己來。喬琬珊與伙伴們上網查資料,邊試邊學,曾將牛絨跟絲、羊毛混紡,結果都不理想。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他們終于找到了牦牛絨線制作的混配方法。
技術問題解決了,喬琬珊對Shokay產品進行了準確定位——編織成人配飾、兒童系列和家居裝飾,Shokay還提供定制服務。Shokay的制作模式也十分獨特,先由工廠為其紡織,將牦牛絨變成牦牛絨線后,再組織專門的手工團隊編織。每件手工編制飾品上都印有一頭牦牛的剪影,牛背上有傳統的中國結圖案。
Shokay的織品已出口日本、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在全球擁有一百多家門店,合作牧民的規模已擴大到一萬多戶。
牽著牦牛走向世界!這與牽著牦牛走出哈佛的時間,只相差6年。也因此,喬琬珊成為“卡地亞靈思涌動女性創業家獎”亞太區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頒獎詞這樣寫道:“牽著牦牛走出哈佛!喬琬珊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牧民——那些因為沒有技術,只守著一堆如寶貝般金貴的牦牛絨等窮困牧民。心系他人,才能成就自己,這就是她的成功帶給人們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