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這個詞兒,堅決不是一個優秀、好玩的發明!
有這么一個在成都發生的真事兒,幾個大學生合伙開了一家煎餅鋪子,注重細節,服務周到,生意火爆。于是,當地媒體開始瘋傳了,“不愧是‘90后的互聯網思維!”為表彰其精神,還對其思維模式進行了好一番大而化之的解讀。年輕的“煎餅王子”站出來說了最為冷峻的一句話:“這里面,沒有什么互聯網思維,我們就只是安心在做實體,大家都跑到線上了,誰來踏踏實實地給挨餓的人提供餐飯呢?”當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舉出這樣幾個較真兒、逆天的“90后”簡直是太傷大雅了。但是,細想起來,又是太有風味的同齡人啦!如果隱匿自己的真實意圖,順著媒體的說法,他們自然便可以成為“制勝新媒體的‘90后的弄潮兒”,只是他們偏不,他們偏要為自己所想、所做的樸素的愿望正名。“我去旅行,是因為我決定了要去,而不是因為路上的風景。”這是配得上這群人的高檔觀念。
當然,看著那幾個已經冒出頭來的“‘90后創業家”“‘90后殿堂級學神”,一句“好玩”便可以解釋所有的因果嗎?一個開放的青年群體的領空,是所謂“成功學”的禁飛區。17歲的李逸凡gap了一年,跑去做晉學堂的CEO,專做出國留學的“慢”教育和SAT考團,她評價自己:“處女座更加容易做好用戶體驗。”中國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的持有人,20歲的胡振宇的發家夢想,不過是從初三時“引爆5斤炸藥”開始的。到了這兒,星座、愛情、童年實驗、八卦均可以成為穿越感十足的“成功學”,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如果想抓個“90后”給你寫一本條分縷析的《我的成功學》,恐怕你只會聽到讓你失望的兩聲哼哼。那么,憑什么去相信這群人終究是和這個社會給予的責任發生鏈接的,那就在于,這群人植根于心中的一個深信不疑:社會的正義與公平是好玩的,人與人之間的誠實與愛意是有趣的!不過拜托,這群人從不會把這樣的詞兒掛在嘴邊!
有一家韓國的電子工業企業,叫做“三星”,1993年,當中國早期的“90后”正在吱吱呀呀咬著柔軟的奶瓶瞇縫著小眼時,集團會長李健熙喊出了一句“除了老婆孩子不變之外,一切都要變”。
2010年,當三星推出超級智能手機“Galaxys”系列時,中國早期的“90后”開始大批進入了大學校園。之后,三星無數款型的手機都在這一系列下瘋狂誕生,有的大得沉得像塊板磚,有的小得只能說可愛,還有的在后蓋上愣像是裝了一個迷你的長焦鏡頭。這些型號,有的不太精準,有的因為消費者少逐漸淡出了市場,還有的卻因為上幾代的打磨歷練,受到推崇。大大小小、奇思怪想、提升打磨、熱銷滯銷。
當大學的課堂里,無數的“90后”悄悄埋著頭,用著自己五花八門的“Galaxys”時,好似我們看到了某種人與物在精神氣質上的契合,雖然不見得精準超凡,但是,必然是多元、開放的,必然有著你所未知的下一代。
是白衣飄飄的詩情,還是默默潛心的忍耐,是聯袂出演的默契,還是濟濟一堂的狂歡?那都是我們,最寬敞明亮的啟蒙年代。
我們尤愛,朝著人群狡黠地說一句:“看,我們多好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