昶月

32歲的陳拯民,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航天自動化專業的博士生,濃眉大眼的他,外加1.90米的個頭,可以算得上是高學歷、大個子、專業上檔次的“高大上”了。讀書期間,陳拯民先后為航天研究院做過很多項目,包括火星探測器和月球車等。
畢業后,他懷著“回到技術本身,做更自由的技術創新”的理想,選擇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不料,在創業公司干了一年后,陳拯民發現這家公司并不適合自己,于是毅然選擇了離職。失業后的陳拯民一邊為之前的工作經歷而傷心,一邊思考著下一步該怎么走。
一天,陳拯民在北京中關村的車庫咖啡屋里消磨時光,車庫咖啡屋的老板蘇菂是一位有豐富創業經歷的商人。看著眼前這個有些落魄的年輕人,他與陳拯民聊了起來,說到下一步的打算時,陳拯民不知何去何從。蘇菂微笑著問他:“現在你拋除一切雜念,好好想一下你到底想做什么?”
“電機!”陳拯民脫口而出,因為他讀博士時的研究方向就是系統集成。中國人可以做出很棒的系統,卻沒有自己的發動機,為什么不去做一個中國制造的高性能電機呢?“好,那你就去做吧!”蘇菂一語點醒夢中人。
陳拯民重新振作精神,開始了他的原創動力的電機夢。在去找電機領域的同學和專家請教時,陳拯民發現,行業內思考問題的模式,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改進,每一代產品都比上一代產品有所提高。但是,陳拯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我們不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0倍呢?當然,如果選擇這個目標,就意味著他無法依托現有的制造工藝和工具。最終,陳拯民決定為夢想一搏。
陳拯民選擇了合肥的一家小工廠開始打造自己夢想的電機。白天,他到車間跟工人一起做電機;晚上,工人下班回家,陳拯民就拿白天的電機做實驗,跑一夜數據。第二天一早,工人來上班的時候,陳拯民就能布置當天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回工廠二樓的宿舍去睡覺。
2014年5月,就是陳拯民黑白顛倒8個月后,他的電機做到了第10版——一個直徑15厘米的“小圓餅”,他實現了把電機做得更小、更輕、功率更高的目標。一般要10公斤的傳統電機才能輸出12千瓦的功率,而陳拯民的電機只要2.4公斤,就能達到這一輸出功率。這種更小、更輕的電機,意味著可以直接應用在電動汽車上。
現在世界上最好的電機是特斯拉,中國電機最高水平大概是1.2kw/kg,陳拯民的“小圓餅”電機是4.0kw/kg。通過數據比對,陳拯民的電機比美國特斯拉電動車所用電機的各項參數更優。
陳拯民帶著電機回到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星谷實驗室,目前產品的研發方向是高端電機以及配套的驅動、控制系統,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驅動和電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設備的伺服系統。陳拯民成為“創客”們的代表,也被譽為中國未來的“馬斯克”。
鏈接: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Hacker,是指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他們是夢想的實現者,是DIY文化的一種延伸”。這種顛覆性思維正成為年輕一代創業者們的法寶。只要是認準的東西,拋棄一切窠臼,把它做到極致,甚至敢于賭上一切。正如《硅谷百年史》一書中寫道:其實硅谷發明的東西很少,計算機不是硅谷的發明,晶體管、集成電路、互聯網、瀏覽器、搜索引擎、智能電話等,都不是硅谷的發明。但是,硅谷就有一種魔力,可以使得這些既有技術巧妙組合,快速傳播,從而產生一種顛覆社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