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和
古歐洲,有一種古老的禁忌就是不把自己的名字透露給陌生人,以免陌生人對自己施展魔法,因為人們認為,名字就代表一種特征,這種特征能決定人的一切。
研究命名很有趣,我們可以用一兩個詞來表達新發現的某種物質的重要特征。
在天文學方面,天體常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比如,1683年9月,波蘭國王簡·索賓斯基在卡爾堡打敗了奧斯曼蘇丹的軍隊,把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國家從占領者的鐵蹄下拯救出來。作為報答,一個剛被發現的星座便以索賓斯基的名字命名了。
有好多天文學者發現了新的天體,都用自己家族成員或朋友的名字來命名。目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經有了對小行星的編號系統,還采用了把人名置于括號中的彗星編號系統。
生物學上的林柰命名系統為兩個部分,它既代表某人,又有標本的特征。名字的第一部分指明生物的屬性,并給出其在解剖學上的特征;第二部分進一步闡述這種生物的特征。例如,在美國波特蘭島發現的一種大型菊石——Titanites giganteus,后者表示它是已知菊石屬中最大的,前者表示的是首次鑒別和描述這種標本人的拉丁名字。
化學元素的命名,常由一些年輕化學家的職業好奇心促成,他們往往傾心于命名產生出來的物質。如,有些命名是來自提取這些化學元素的礦物質名字,碳(C)—Carbo,就是拉丁語木炭的意思;有些則是源于發現這些元素的礦物質的地點,如鍶(Sr)——Strontium,表示它發現于蘇格蘭的斯特龍坦;銅則源自Cuprum,這是塞浦路斯的拉丁名字;其他的還有派生這種元素發現者居住的城市名稱,如元素鉿(Hf)——Hatmum,源于Hafania,它就是哥本哈根的拉丁名;或根據該純元素的色彩來命名,如氯(Cl)來自希臘語Chloros一詞,意為黃綠色。
有的元素的命名還反映在它的化學特性上,這包括惰性,如氬(Ar),這個詞來自希臘語Orgos,意為不活躍;或反應性,如溴(Br),它的名字來源于希臘語Bromos,意為臭氣;氟(F)在拉丁語Fuere中意為流動,反映出它具有極大的活性。
元素命名甚至可以源自元素從天然物質中難以提取的性質,如鑭(La),希臘語中是藏起來的意思;鏑(Dy)在希臘語中是難以獲得的意思。
熟悉古希臘神話的人很容易理解鈮(Niobium)和鉭(Tantalus)這兩種化學元素的得名。在希臘神話中,尼俄伯(Niobe)是坦塔羅斯(Tantalus)的女兒。鈮(Nb)和鉭(Ta)這兩種元素是在同一種礦石中發現的。它們被證實是兩種單獨的元素,鉭元素首先于1802年被分離出來,但是鈮(Nb)直到1864年才被分離出來,而且是從鉭礦石中提取出來的。
近來,出現了一種以個人名字命名化學元素的趨向,因為今天在合成元素的狹小領域中,很少有核化學家知道希臘神話并懂得拉丁語。
可現代人對化學元素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趨向,已經把政治和民族主義摻雜進去。俄羅斯科學家提出用本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他們發現的元素,美國科學家則建議用德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因此,化學元素的命名還需要達成國際妥協。
用神話中人物的名字或源于元素化學性質的名字對化學元素命名時,這種命名方法顯得簡單適用。神話與傳說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用類推的方法可使我們更了解元素內涵,如前述鈮與鉭之間在化學上的密切關系,就是一例,而碘的命名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紫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