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一個小女孩緊閉著雙眼和嘴巴蹲在水里,在她的周遭是漂浮著的水泡。大多數網民認為圖中的小女孩是“潛在水底”的,但是細看之下,你會發現小女孩其實是“剛跳入水中”,因為她的頭發是呈干燥狀自然下垂,而不是潛在水中應有的漂浮狀,那些呈漂浮狀的“氣泡”,只是飛濺起來的水珠罷了!
在發現真相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非常好奇,明明是一個剛跳入水中的小女孩,為什么人們都會看成是“她正潛在水底”呢?如果光是“緊閉雙眼和嘴巴”,人們并不會產生錯覺,如果光是“濺起來的水珠”,或者如果這個小女孩的眼睛和嘴巴都是張大的,人們也不會產生錯覺,然而人們為什么都會覺得她正潛在水底呢?四個字:組合效應。
在圖片中,沒有哪一個東西是真正能夠騙到人的,正是“水珠”與“緊閉的雙眼和嘴巴”的組合效應,才欺騙了你的眼睛。如果一顆玻璃珠放在王子的手上,它看起來就會像一顆寶石;如果一顆寶石放在一個流浪者的手上,那么它起來就像是一顆廉價的玻璃珠。讓你產生錯覺的不是玻璃珠或寶石本身,更不是王子和流浪者,而是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整個畫面,“組合效應”又一次欺騙了你的眼睛。
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經常被“組合效應”蒙蔽了雙眼,導致判斷失誤,要避免上“組合效應”的當,我們就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犀利的眼光,才能辨識每一個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