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
單細胞都是天然呆,因為完全沒有神經結構,就更談不上有腦子了。什么真菌啊、細菌啊,很多都是單細胞,它們無處不在,是一幫讓我們既恨又愛的家伙們。
單細胞不可怕
一提到這些家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它們和疾病聯系在一起,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因為能夠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只是少數。其實我們身體里只有十分之一的細胞屬于我們自己,另外的90%則屬于微生物,不過微生物特別是細菌的細胞體,比人體細胞小得多,因此,它們雖然數目多,但是總體積和總重量少,我們才能有個“人模人樣兒”……
此刻,你身體里的細菌占到了你體重的1%~3%,換而言之,如果你有一百斤重,其中有1~3斤都是細菌,這些細菌有不少于萬種,它們在你剛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侵入了。但是,這些細菌大多數都是無害的,它們彼此之間制衡,使我們體內的系統處于一種穩定狀態,而這種狀態能夠幫助我們防御疾病。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一群人占據了一間屋子,每人分到了一塊區域,其他人要想加入進來,就會被排斥。
因此,除非確認為細菌感染,而且別無他法,否則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因為使用抗生素后即使康復,也會使外來細菌更容易侵入人體,或者在失衡狀態下引起體內部分細菌大量繁殖,造成其他類型的細菌感染,也會造成人體抵抗力下降,使人變得容易生病,于是就出現了使用抗生素的人要經常使用抗生素才能治病的惡果。而且,經常使用抗生素會將體內的菌群培養得具有耐藥性,將來在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時候,就只能換用更新更昂貴的抗生素。而如果過去常常使用新型甚至進口抗生素,到關鍵時候將有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糟糕局面。
單細胞是主流
凡是肉眼不可見的生物都被稱為微生物,目前已知大約8萬種微生物,由于對微生物認識還不充分,這一數量可能遠遠小于微生物的實際物種數。微生物中的主流就是單細胞生物,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比如我們常用“球菌”“桿菌”“弧菌”“螺旋菌”等來表示細胞顯微形態的詞來命名細菌,看到這些名字你就知道,這是說的細菌啦。
即使放線菌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植物一樣布滿了枝枝杈杈,但那些都是細胞變形而成,它仍然是單細胞的家伙。這些家伙大量分布在泥土中,雖然有些讓小清新們難以接受,但當你捧起雨后的泥土,所聞到的“土壤的氣息”其實多半是放線菌產生的味道……
不過微生物中也有多細胞的,主要是一部分真菌,如霉菌和一些大型真菌,它們往往肉眼可見,而且通常會有專門吸收營養物質的多細胞菌絲,成熟以后還會將釋放孢子等生殖細胞的孢子絲或子實體伸出,暴露在空氣中,比如我們常說的各種蘑菇,其實就是真菌的生殖結構——子實體,它們的孢子就藏在蘑菇“蓋兒”的背面。
家家有絕技
別看微生物小,但是它們經歷了比我們更長的演化時間,能夠在自然界生存必然有其過人之處。一般來講細菌和放線菌擅長于對蛋白質類營養的利用,而真菌則在纖維素等物質的利用上更勝一籌。
不止如此,還有不少微生物能夠自己制造營養,如藍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正是它們的出現才使地球大氣中充滿了氧,為好氧生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而且很可能它們的一支后來和綠色植物的細胞發生了整合,成為了葉綠體的前身,最終賦予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同樣,在生物中作為能源工廠的線粒體也很可能是好氧型細菌與我們祖先的細胞共生整合的結果,其最終使當代的高等生物能夠自由地呼吸和利用氧氣這一寶貴的大氣資源。
除了這些外,還有很多微生物能夠利用和分解大多數生物都無法分解的物質,如一些假單胞菌類能夠分解石油、塑料等材質。更有一些細菌、古菌能夠在高溫、高壓等極端環境下生存,它們的遺傳物質和酶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和特別的活性條件。
正因為如此,微生物是地球的基因寶庫,它們有很多特殊的能力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和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