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
網上沖浪經常會遇到各種“注冊”關口?需要填寫或“帶*必填”,諸如真實姓名、郵件地址、身份證號、聯系方式、性別等一系列個人信息?不填,肯定過不去;填了吧,又怕無孔不入的黑客。

何以解憂?唯有eID。
何為eID?它的英文是“Electronic Identity”的簡稱,中文名為“電子身份證”或“網絡電子身份證”。《2015年第一季度網絡詐騙犯罪數據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三成的網絡詐騙案與個人信息泄露有關。針對網絡安全以及個人隱私泄露等問題,eID應需而生。
我國的eID由公安部主導開發,是對現有第二代身份證體系在網絡應用上的補充,并建立起全國唯一的“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該系統以密碼技術為基礎、以智能卡芯片為載體,不含任何個人身份信息,由公安部門統一簽發,并提交全國人口庫進行嚴格的身份審核。并且每個公民只能有一個與其真實身份對應的eID,能夠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互聯網上遠程識別真實身份。即使持卡人主動把eID卡和密碼交由他人使用,這個行為也能夠被追溯。
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數已達6.68億,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人群,各類信息是不可勝數的天文數字。從2011年到2014年年底,被證實已泄露的中國公民信息就多達11.27億條。從近年曝出的諸如“斯諾登”類事件看,真實情況或許更難以想象。個人隱私泄露能夠直接導致網絡的精準犯案,卡不離身但被盜刷幾百萬,利用他人身份向信用卡機構、P2P小額貸款機構進行詐騙的案情也多有發生。還有,QQ號被盜、網幣被盜,冒充社交平臺好友詐騙等更是防不勝防。
當初為防止惡性事件而實行的實名化注冊,已變成一把雙刃劍,并呈現出巨大的社會殺傷力。保護個人隱私、建立網上信任體系,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課題。
2014年10月14日,BBC新聞報道“韓國的身份證系統將推倒重來”。其重建原因是,5000萬韓國人中竟有80%的人的身份證號和個人隱私信息已經被黑客竊取。
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也在推廣電子身份認證技術。2012年,歐盟圍繞電子簽名和電子身份證兩項基本要素,提出了無國界的歐盟數字市場,以保護各成員國的人民和企業的隱私和數據安全。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愛沙尼亞和奧地利六個國家已經普及了eID。美國的網絡身份證也已經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密歇根州上線測試。
現如今,如果你到中國工商銀行申領借記卡,就會發現卡的背面多了一個兩環相扣的圖標,圖案顯示“eID”三個字母。你也可以申辦USB型eID身份卡,預備在網絡注冊需要時插卡使用,小巧方便、快捷安全。網絡電子身份識別在我國也正在逐步推廣。
殊途同歸,eID這件護身符已得到全球范圍的普遍認可。
e時代的今天,“互聯網+”來勢洶洶,大量傳統行業紛紛以O2O的模式開疆拓土。長此以往,身份認證問題必然繞不過去。許多在線行業、物流行業、互聯網金融行業、醫保、社保等,都將成為eID無可爭議的應用領域。
終有一天,你每走一步,或許都會被告知:“親,想進門?請報上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