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花開
在廣州市蘿崗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科學城內,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每周會有50萬甚至上百萬只的蚊子從這里誕生,并被送往一個神秘的島嶼去釋放。
聽上去好像有些恐怖,像是有關生化危機電影的真實演繹。不過,這些蚊子并不是一般的蚊子,而是帶有特殊使命經過培育的“絕育蚊子”。
早在1967年,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名為“沃爾巴氏體”的共生菌會誘導蚊子種群產生細胞質不相容性,從而降低蚊子種群的數量,但由于技術的限制,這一發現只能作為理論參考。
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奚志勇教授和他帶領的團隊,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終于通過給雄蚊注射這種細菌,使之與雄蚊形成穩定的共生關系,并具有了抵抗瘧原蟲的免疫能力,而且這種攜帶了新型沃爾巴氏體的雄蚊與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產的卵不能發育,從而使攜帶瘧原蟲的蚊子越來越少,這有助于從根本上遏制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
如果要取得良好的人工干預效果,對培育釋放雄蚊和野生雄蚊的數量比例至少要達到5:1才可行。可成千上萬只雄蚊是怎樣被注射沃爾巴氏體的呢?“蚊子工廠”便是關鍵。
首先,從培育蚊卵開始,在2011年前后,團隊通過對上千只蚊子胚胎進行注射,從中篩選出了一只與沃爾巴氏體達成穩定共生的胚胎,作為最開始的“種子”進行繁衍。由于環境溫度適宜,幼蚊生長迅速。因為蚊子雌雄幼體的頭胸大小存在著明顯差異,雄蚊一般長為1.05~1.2mm,雌蚊一般長1.3~1.4mm,相比雄蚊大些,因此可以采用物理分離法,用水流通過玻璃通道內進行過濾,從而將雄蚊分開。
團隊飼養蚊子花了很大的代價,會有專門的人員找來新鮮的羊血涂抹在金屬板上,以供雌蚊吸食。工作人員飼養雄蚊則是把蘸著糖水的棉球放在罐子頂端的沙網上,這樣它們可以吸取營養來補充能量,接下來就是等它們慢慢長大。對于這些帶有特殊使命的蚊子,所享受的待遇也非常高,每個育種中的蚊子籠上都有吸血和產卵日期的詳細記錄,方便管理。
最后,成年的雄蚊就會被攜到沙仔島上去釋放,之所以選擇這個島嶼,是因為這里的溫度和濕度對于培育后的雄蚊來說更適合生存和繁衍,并且島陸連接需要跨過一座300米的橋,使得外界影響降為最低。為了可以規模化應用此項實驗效果,放蚊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每個細節都要精確控制才行,籠里有多少只,每個地方要放多少只,都需要精確計算。
如此看來,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事物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向自然發起挑戰,一部真實版的《以毒攻毒》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