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谷
公元1887年,山西、陜西、河南、河北等省遭受了三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旱災。其中,山西災情最為嚴重,家家戶戶不僅顆粒無收,還因為這次災荒死了近三分之一。
發生這樣嚴重的災情,商人的損失當然也不可幸免。在離太原市不到50公里一個名叫車輞的村子,住著一位名叫常威的商人。常威的家族非常龐大,常家的宅院坐落在村子中央,占地150畝,共有房屋1500多間。未發生災情前,常家宅院住著3000多號人,其中,常氏家族成員800多人,其余的為傭人和仆役。這么多人聚居在一起,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消費需求。為了滿足大家族在日常起居上的需要,常氏家族就在大院中開設了包括雜貨鋪、豆腐坊、掛面鋪、點心鋪、理發店、銀匠鋪、銅匠鋪、鐵匠鋪、木匠鋪等在內的十幾家商號,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大部分生活日用品。
可想而知,常氏家族當時在車輞村有多顯赫。旱災發生之后,常氏家族的損失非常嚴重。當時,支撐常家家業的主要生意,是與俄羅斯商人進行的茶葉貿易。平時,大量的茶葉由常家從江南產茶區運往中俄邊境。但在大災之年,糧食絕收,平日里依靠大批牲畜充當運輸工具的隊伍,這時常家是無論如何也組織不起來了。正因如此,常家那年向俄羅斯輸出的茶葉銳減大半。
為了不坐以待斃,常家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渡過難關,包括省吃儉用、縮減開銷等。令許多人不解的是,常氏家族同時也在這個緊要關頭對外征工:常家將拿出3萬輛銀子在家族祠堂中建造戲臺,急需各式工人。
村里很多人對這樣的征工啟事不以為然,有的甚至罵常威:在大災大難面前,你還擺什么闊氣?可很快,大家就知道了,常威根本不是在擺闊氣,而是在做一件大善事。
原來,搭戲臺只不過是常家的一個借口,他們真正要做的,是要變相地給車輞村村民和鄰鄉鄉親賑災。常威在搭戲臺過程中規定:就算你只搬運一塊磚頭、扛來一根木頭,宅院今天也管你的飯。更難能可貴的是,常家管飯不是只管一天兩天、一月兩月。那次旱災持續了三年時間,常家的土木工程也持續了整整三年。
常家把自己的善良舉動用搭建戲臺這樣的借口掩蓋起來,顯而易見,他們的真正目的,是要讓那些得以救助的人能留有自尊地咽下在宅院里得到的一餐一飯。
常家有本記載祖先事跡、家族歷史的典籍——《常氏家乘》。常氏后裔在這本書里記錄祖先的經商歷程時,談得最多的不是祖先掙了多少錢、開了多少商號,而是談他們在商旅生涯中表現出的良好道德操守。
雖為賑災,但絕不落施舍之名。正因如此,常家家族世世代代受人尊敬,他們的庭院也被當地人完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