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丁青
幸福源于價值的滿足,也源于心態的積極與健康。社會心態是社會變革的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心理資源與條件。廣義的社會心態包含社會的價值取向。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不僅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和價值取向,更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精神驅動力。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僅在心理層面有利于消解各種不良的社會情緒,也在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層面站在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高點。
要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公平正義
社會公平正義是培育健康社會心態的重要基礎和表現。毫無疑問,實現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基本出發點。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就通過對現實社會經濟關系的細致分析,深刻闡釋了公平正義問題。馬克思還從現實的法律意義上強調了生產對于分配、交換的正義性,并且揭示出了人類在追求正義事業的過程中由個人美德到制度正義的發展趨勢。在馬克思看來,正義不是或主要不是個人品質問題,其核心是讓人們普遍認同的社會制度。恩格斯也曾經說過,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這樣才能體現公平正義。
歷史經驗證明,如果社會制度缺乏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那么個人的道德行為將是微不足道的,因為相對于個體言行的公平正義而言,一個社會能否在制度上保障公平正義無疑更具有價值和意義。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法治中國的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把依法治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實現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新概括,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是公平正義。十八大報告明確強調:“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不可否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上中等收入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4月,公布了2013年世界各國的GDP排名,中國的GDP為9.1814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然而,我們絕不能僅僅滿足于紙面上的人均數字。要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必須實現全體人民在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就必須千方百計地及時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
一個社會如果缺乏對公平正義的信仰和追求,勢必會破壞社會秩序的根基,削弱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精神力量。社會心態具體反映了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訴求,對社會生活有著廣泛影響,也間接或直接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有時觸及甚至損害了某些人或某些局部的利益,特別是直接涉及人們公平感的一些問題,比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甚至由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現象導致的貧富差距、身份差距等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情況必然會使社會心態變得浮躁、消極,使人們感覺不公平。而城市就業壓力繼續加大,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等,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一些人的不安、懷疑和無助感,甚至出現了信任危機。正因為如此,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以公平正義為標準,讓全體人民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才能真正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安全感、信任感、認同感和社會支持感,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正義動機。在當今中國,盡快在分配領域實現公平正義,成為社會轉型期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營造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條件;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努力破除人為的行業壟斷、市場壁壘、資源獨享等不公平現象,推進公平競爭,從政策體系、法律制度、分配機制等方面為社會成員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要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促進勞動機會和就業公平;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分配政策和制度,形成合理的分配機制;要切實建立和完善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和保障機制,把實現教育公平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突破口;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成員的各種合理需求,努力促進社會整體公平。而這其中的幾乎每一點,都與社會的公平正義有著密切關系,特別是像住房、醫療、社保、教育等領域存在的很多突出問題,也只有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背景下才可能得到解決,也只有這樣才可能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
健康的社會心態來自社會的公平正義
社會秩序的背后是社會心態,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是社會的晴雨表,社會心態的狀況不僅影響著對幸福的度量,也影響著現實的社會環境。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011年“兩會”期間,“社會心態”一詞首次寫入了“十二五”規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社會建設是世界各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其中社會心態的引導和培育是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應該說,理性、平和、健康的心態,來自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要構建順暢的社會溝通機制,讓不同人群可以平等地進行利益博弈,這樣才有利于消解不利的社會情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過程中,提出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問題的關注和期待,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2013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形象地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社會心態表達的正是社情民意,它體現在民眾的愿望、呼聲、意見和情緒中。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心態與復雜的環境相互作用。社會心態既不是多變的個體情緒,也不同于較高層次的社會理想。而了解社會心態的變化,了解民眾的需求、愿望、滿意度和預期等,是把握人心向背,正確判斷形勢,保持社會有序和穩定的重要前提。應當注意到,影響社會心態的因素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關鍵在于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提供了一種讓人們普遍感到公平的社會心理基礎。
保持社會有序和穩定,就要積極了解掌握社會心態。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基本條件,也是培育健康社會心態的重要前提。社會公平正義就會帶來健康的社會心態;社會失去公平正義就會使得社會心態失衡。2013年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同志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 2014年1月,他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公生明,廉生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社會環境是社會認知的起點,社會認知的水平決定著社會心態的差異。一定的社會心態反映出一定的價值偏好。要從民眾的社會心理感受與情緒基調等方面了解其普遍接受的價值共識。要認真分析消極心態和心理失衡的復雜原因,了解從眾心理與群體效應所形成的傳播環境,主動引導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
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不僅是制度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民眾價值觀念轉變更新的過程,需要從轉型期國家治理的實際問題出發,需要結合當前的社會心態狀況來理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福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在推進合理調整收入分配、加快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等政策實施的同時,重視公平正義的輿論傳播,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大眾化實踐。建設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數字,而且要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程度,還要看社會心態的狀況。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如何全面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如何集中力量有效應對境內外恐怖主義的威脅,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等等,都直接反映治國理政的水平,特別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在今天,尤其要加強網絡誠信體系建設,規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完善網上輿論引導與社會心態的整合。要爭取實現社會心理調控的良性狀態,預防和避免惡性狀態,積極促進中性狀態向良性狀態的轉化。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引導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而以公平感為代表的社會心態,不僅是增強民眾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其本身也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
(作者:劉東,北京市社科院、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傳播基地研究員;丁青,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黨建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