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不管人們愿不愿意,互聯網正在重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20多年前,矗立在北京中關村的一塊廣告牌上曾寫道:“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而如今,搭上這條“高速路”,只需一部智能手機。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總數已經達到6.49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57億。“羊”年新春,當你捧著手機向微信好友送出語音祝福時,當你通過淘寶、京東購置年貨時,當你爭奪互聯網巨頭發放的電子“紅包”時,你有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已經深深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隨之發生巨變的還有人們的思維方式。互聯網思維,這一在產業變革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新型理念和思維模式,正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有網友撰文指出:“如果說現在有個詞像‘春運一樣火,那便是‘互聯網思維了。”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它會流行起來?互聯網思維下領導干部應該著重強化哪些意識?本文試圖通過對當前各種平臺上汗牛充棟的討論進行梳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互聯網思維的起源和嬗變
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互聯網思維是指在互聯網時代基于互聯網的特征,對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并由此拓展到對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
互聯網思維最早起源于互聯網業界,指用互聯網時代的新型理念來改造傳統產業。2007年,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率先提出:“以一個互聯網人的角度去看傳統產業,會發現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他預言,“未來不會再有專門的互聯網公司,所有的公司都要用互聯網做生意”。2011年他正式提出“互聯網思維”概念,明確其含義為“基于互聯網特征來思考問題”。2012年起,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等互聯網產業巨頭陸續提及“互聯網思維”。2013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題為“互聯網思維帶來什么”的專題報道,使這一概念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興盛,人們越來越發現這種適應“互聯網時代特點”的新型思維模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中的巨大應用價值,從而使這一概念逐步從一種產業思潮演變為自下而上的共識。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第四次會議時,提出要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其中強調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思維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互聯網思維的幾大特征
李彥宏在一次企業家座談中說:“可能你做的事情并不是互聯網,但是要按照互聯網的方式去想問題。”
怎樣才算按照“互聯網的方式”思考問題?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一個沒有層級的網狀結構,可以延伸到每一個參與者。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互聯網思維,具有幾大鮮明特點:
一是強調創新,敢于顛覆。互聯網不問出身。無數的創業者起初都不過是小小的“草根”,最終實現強弱逆轉,依靠的正是大膽“創意”。阿里巴巴僅用了十多年,便由一家十幾人的小公司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電商企業,有媒體將馬云的成功之路歸結為“7個顛覆性創新”。互聯網時代,創意是制勝法寶。敢于創新,重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思路創新,要站在未來看現在,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維想象未來;二是理念創新,將互聯網定位為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力,用數字化重構實現轉變;三是手段創新,從2G、3G到4G,從臺式計算機到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網絡技術的變革速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掌握新的技術平臺很可能就贏得下一輪競爭中致勝的制高點。
二是重視用戶,發動用戶。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公司,用了僅僅5年時間便成為“國產手機5巨頭”之一。創始人雷軍將公司的成功歸結為互聯網思維,他說:“互聯網思維就像我黨的群眾路線,用互聯網方式聚集大量的人,讓人們來參與;要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認為,傳統廠商與用戶之間是簡單的買賣關系,但如小米之類的互聯網公司則增加了情感因素與互動關系。“我們不是做產品,我們是做用戶,做社交網絡。近年來在網絡上興起的“眾籌”、“眾包”概念,更是看重用戶、發動用戶的表現,“把精英可能都做不好的事情交給‘草根去做”,最大限度聚集“人氣”。
三是追求效率,提倡優化。有觀點認為,互聯網的一切優勢,最終都是效率優勢。這是因為互聯網的最大影響是消除距離、消滅信息不對稱,而當信息最終有一天接近完美對稱的時候,一切低效率的商業模式都會被取代。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說:“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執行必須要講效率,基于新的零售模式,以提升運轉效率為目標,探索并規劃新的制度流程,建立新的開放型管理體系。”他認為,對于企業來說,不存在什么完美的制度,企業的轉型也是內部管理制度不斷升級變革的過程。而衡量制度變革優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提高效率,這不僅包括實踐效率,而且也包括資源利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思維概念的走紅,一些人存在將這一概念“功利化”、“神秘化”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公眾對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互聯網思維不僅代表了業界對于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總結和展望,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于傳統社會思維方式的反思。我們不僅要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互聯網思維的內涵和應用價值,同時,還應認識到它是一個動態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都在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
互聯網思維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互聯網最大的成就不僅僅在于產業本身的發展,還在于為中國創造了一種大眾創新的全新歷史經驗。“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的20個年頭,就像是一個以夢想實現為主題的故事,這個故事用歷史告訴未來: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
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中國企業的經營組織模式。它讓企業變得鼻子更靈、反應更快,更為主動迅速地捕捉市場異動,并快速作出反應。海爾集團CEO張瑞敏說:“沒有互聯網思維,企業活不了。”自2013年開始,這家傳統的家電集團開始進入網絡化戰略階段,積極向互聯網轉型,目標是打造平臺型企業,同時推動員工轉型扶持創業者創辦小微企業。海爾把這種內部創業的員工稱為“創客”。張瑞敏認為,“人人創客”是實現引爆價值、引領發展的前提,“海爾將成為資本投資者,對小微企業進行服務。海爾還會與市場的投資者結合起來,希望未來為‘創客們付薪的,不是企業,而直接是用戶。”
互聯網思維正在拉動中國新經濟增長點的形成。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信息消費整體規模達到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0%,網購規模1.1萬億元,用戶規模3.32億。如果說上述數字是互聯網產業發展直接帶來的繁榮,那么當前中國經濟發生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互聯網逐漸作為發動機,隱藏到整個經濟的背后,成為中堅驅動力量。騰訊CEO馬化騰指出,“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加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當互聯網加上零售后,產生電子商務,對實體商業影響很大;加上金融后,產生了互聯網金融,這段時間正運行的風生水起。”對此,姜奇平總結道:“從2014年到2015年,中國互聯網經濟正從量變走向質變。互聯網像一只小雞,正在沖破自己的軀殼,融入到周圍的實體世界中。互聯網實現自己的方式,就是消失在各行各業之中,成為驅動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正在刺激中國“草根”創新的熱情。對中國未來而言,互聯網只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草根”創新是如何創造就業、應對挑戰、制造變局的。
互聯網思維下領導干部應該強化的幾種意識
隨著網絡社會的日益成熟,合理運用互聯網思維對破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難題,以及創新社會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互聯網時代特征下,領導干部尤其要強化以下五種意識。
一是創新意識。敢闖新路才能開創新局,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產力。所謂領導,就是引領、導向之意,就是要敢為人先、率之以行。當前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深水區,面臨很多歷史積攢遺留下來的難題,領導干部尤其要擺脫思維定勢,跳出傳統的路徑依賴,在原則框架內大膽創新,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破解改革發展中的難題。
二是群眾意識。網絡討論中那些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態度通常會成為眾矢之的。同樣,領導干部在面向基層、面向群眾時,也應具備群眾思維。一方面,要像在普通網民之間交流那樣“素面朝天”,不靠職位示威、不以派頭壓人,用平和的心態和平等的姿態去贏得群眾的尊重。另一方面,要善于吸納群眾意見、運用群眾智慧。國家行政學院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雷強說,領導干部不僅要自己出主意,還要學會讓群眾出主意,從中“選”主意、“合”主意,形成比較完善的決策方案。
三是互動意識。及時互動,不僅能夠增強政府決策的透明度,也可以在“你來我往”中密切黨群關系。這些年來,很多政府機構都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賬號,在與群眾互動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以“@濰坊交警”官方微博為例,2014年12月,某肇事車撞傷女生和交警后逃逸,濰坊交警當天即發布征集線索微博,利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雙線跟進,最終獲得百余條線索,并成功抓捕嫌疑人。破案后,濰坊交警又第一時間通過微博進行信息公開、并對參與網民表示感謝。這就是互聯網思維的成功實踐。
四是效率意識。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所所長譚天認為,在現代社會管理中,“鴕鳥政策”失效了,缺乏互聯網管理思維的領導在決策時常常顯得反應遲鈍、驚慌失措。尤其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稍有遲緩,就會陷入被動。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學會搶占“第一時間落點”,及時公布事件進展,緩解公眾的“真相焦慮”,用事實說話、真誠說話,以開誠布公的態度避免刺激公眾情緒。與此同時,對于群眾日常反映的問題、急需辦理的事項,也應該及時解決和反饋。
五是誠信意識。互聯網時代,有抱負的商家都十分重視“口碑”,而是否誠信是決定口碑好壞的重要因素。如今,社會環境更加透明,官員誠信問題不僅備受關注,甚至會被放大為群體性問題,一旦失信,就會留下永遠的污點。因此,領導干部要自覺講誠信,切實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腳踏實地做事,老老實實做人,不僅在政務活動中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還要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