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讀者魯某來電稱,2013年他按照掛靠公司的要求把自己的行車證和保險單名稱變更為該公司,但并沒有注明保險受益人是誰。變更后不足半個月,他駕駛該車發生了交通肇事致無名氏死亡,他對該事故負全部責任,向有關部門繳納了20萬元的賠償,他也得到了判一緩二的刑罰。魯某先前在某保險公司購買交強險和20萬的商業險,當他去理賠時,保險公司卻以死亡人是無名氏和魯某不是保險單的名義主體而拒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不得向被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從中可以看出,對于保險利益是否存在的判斷,是以被保險人為判斷主體。本案中原告魯某雖然不是機動車輛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但其是保險車輛的實際所有人及使用人,車輛掛靠公司僅是名義上的投保人,掛靠公司并不對掛靠車輛的運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除收取原告的掛靠管理費用外,不從車輛運行中獲得利益,且該掛靠公司對原告車輛掛靠事宜及保險情況均予以認可。在魯某要求掛靠公司代為其向保險公司索賠,車輛掛靠公司怠于行使賠償權的情況下,應賦予車輛所有人有權向保險公司索賠,此種請求權符合保險法的立法本意。故魯某具有保險利益,應視為被保險人。因此,應認定原告與保險公司之間存在保險合同關系,且該合同并未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為有效。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七十一條:“交通事故死亡人員身份無法確認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其所得賠償費交付有關部門保存。其損害賠償權利人確認后,由有關部門將賠償費交付給損害賠償權利人”,該條十分明確賦予了公安機關交管部門在交通事故死亡人員身份無法確認的情況下,交管部門依法收取肇事者的賠償款的權利,如果交管部門不收取肇事者的賠償費用,交管部門又如何交付有關部門保存,交付的前提首先是其已收取了該賠償費,即收取肇事者的賠款在前、交付有關部門在后。
同時,根據《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第七十四條:“對未知名死者的人身損害賠償,其身份暫按城鎮居民計算,年齡暫按法醫鑒定報告的大約年齡段取中間年齡計算。核查出未知名尸體身份后,按照實際身份、年齡重新計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其所得賠償費交付有關部門保存,其損害賠償權利人確認后,通知有關部門交付損害賠償權利人。”該條詳細說明了對于未知名死者的賠償數額計算方法,同時也說明了交警部門收取賠償款的權利。
并且,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關于對死者身份不明的交通事故如何結案的請示的批復》第一款:“對于死者身份無法查明的交通事故,應依據調查的事實分清責任;依法處罰身份明確的其他責任人;依法確定賠償數額,由賠償一方付款簽字后即結案。”以及第二款:“對身份不明死者的賠償費和遺物,由辦案機關妥善保管。”交管部門完全有依據收取該賠償款。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法律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死者系無名氏,但也享有相等權利,保險公司應該依照有關規定履行賠償的義務。
日前,駐馬店市中級人民法院已駁回了某保險公司的上訴,判決保險公司在保險約定范圍內全額支付保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