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超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
德國的一個城市內充斥著支持戰爭的喧囂。郵差哈姆斯托正在最后一次送郵件,因為他已經被征召參軍,但他與所有的人一樣,都已經認準這場戰爭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結束。在這種樂觀的情緒下,參軍、參戰的熱情感染著德國的每一個人,就連往日平靜的教室內也是暗流涌動。
在一所大學教室內,一名教授正在以充滿激情和誘導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們趕快投筆從戎,走上戰場以報效國家。男生們在教授的鼓動下,很快陷入對取得軍功后榮耀的憧憬之中,并且幾乎是全體立即決定報名參軍。學生班恩原本對參軍并不太感興趣,但在以保羅為首的同學們勸導下,也同意一起去報名。
這群自由散漫慣了的學生來到部隊后,發現負責訓練他們的居然是一名熟人——郵差哈姆斯托。此時的哈姆斯托已經是一名軍士,他板起面孔,以近乎苛刻的方式對新兵們開始訓練。哈姆斯托不但專門找滿是積水的地方讓新兵們進行匍匐動作,還在新兵們就要開赴前線的頭一天進行繁重的訓練。這些新兵決定教訓一下這個可惡的軍士,他們趁哈姆斯托晚上喝酒回來時,用繩子將他絆倒,然后用被單蒙住他的頭,痛打了他一頓,最后將他扔到泥坑里。

到達前線后,保羅和其他新兵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沒有食物,要不是老兵凱特欽斯基有辦法弄到食物,他們可能就要挨餓了。很快,上邊傳來命令,要求凱特欽斯基帶領全班到前線去布設鐵絲網。但凱特欽斯基抱怨說,這些新兵無經驗,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去更好一些。抱怨歸抱怨,凱特欽斯基還是帶領全班出發了,就在他們布設鐵絲網時,對面的法國軍隊發現了異常。戰場經驗豐富的凱特欽斯基從照明彈和遠處的炮口閃光知道要遭到炮擊了,趕緊帶領手下找掩護。新兵班恩動作稍慢一點,就被炮彈炸傷了眼睛。他發瘋般在陣地上狂奔亂喊,又遭到對面法軍機槍射擊而陣亡。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死亡威脅的新兵們還沒有來得及喘一口氣,法軍就向他們的陣地發動了進攻。長時間的炮擊使得新兵法蘭茲感到精神壓力很大,逐漸陷入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他終于無法控制自己而沖出掩蔽部,結果被彈片擊穿身體,被抬下了戰場。
法軍發動攻擊后,德軍奮力抵御,并最終守住陣地。戰斗結束后,保羅所在的第2連由150人銳減到80人。以致于按150人標準準備食物的伙夫拒絕讓這些人享用全部食物,后來在軍官的命令下,伙夫才將食物交給這些幸存的士兵。
休整期間,保羅等新兵決定到醫院探望受傷的法蘭茲。法蘭茲因傷勢很重且已經被截肢,情況很不好,他在保羅的眼前死去了。這件事使得保羅對殘酷的現實開始反思,他和戰友們認識到與他們作戰的法國士兵同樣不愿意打仗,這場戰爭一定是因為有些人能夠得到好處才挑起的。在接下來的戰斗中,保羅的同學一個接一個地傷亡。后來,保羅所在部隊向一個沒有攻下來的小鎮進攻時,他掉了隊。他當時躲在一個彈坑內,看著反擊的法軍從身邊沖過去。當法軍再次遇到德軍炮火攔阻而后退時,一名法軍士兵跳進彈坑后被保羅刺傷。保羅和受傷的法軍士兵在彈坑內一直呆了一夜。本性善良的保羅看著痛苦呻吟的法軍士兵,更加憎惡這場戰爭。他企圖幫助法軍士兵,但沒有用,最終法軍士兵還是死了。保羅拼命祈求法軍士兵的原諒,卻再也得不到回應了。回到己方陣地的保羅和同學艾伯特遭到炮擊同時負傷,艾伯特被截肢成了殘廢,而保羅則在傷愈后獲準回家探親。
保羅回到家鄉后,發現家鄉一片蕭條。他父親卻將兒子視作戰場上的英雄,向朋友們推薦。保羅這時才發現,處于后方的人們雖然忍受著物資匱乏,卻仍然熱衷于將戰爭進行下去,而且幻想著直取巴黎。保羅回到母校,發現他的老師仍然在向班上的學生們傳授著所謂的“戰爭榮譽”。教授要求保羅將前線的英勇事跡介紹給學生們,以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保羅對教授感到極為厭惡,就將他在前線的厭戰情緒一股腦地說了出來。誰知,他卻被學生們斥為“懦夫”。對眼前的一切感到極為失望的保羅,決定立即回到前線去。
回到自己的部隊后,他發現幾乎都是比他還要年輕的新面孔,老兵們大部分已經傷亡殆盡。保羅找到了正在四處尋找食物的凱特欽斯基,并一起返回駐地。就在這時,一架協約國的戰斗機在上空盤旋,向他們俯沖投彈。凱特欽斯基被炸傷,由保羅背著前往醫療站。保羅背著凱特欽斯基到了醫療站,這時才發現凱特欽斯基已經被飛機射出的槍彈擊中而死亡。保羅無限傷感地回到了前線。
戰爭進入最后一年,所有的士兵們都感到極度厭戰和精疲力竭。呆在戰壕里的保羅發現前面有一只色彩斑斕的蝴蝶,這讓他想起了美好的戰前歲月,他伸出手去想要觸摸這只美麗的蝴蝶,卻毫不知情自己已經被一名法軍狙擊手發現了。作為一名已經在前線戰斗4年的老兵,保羅本不應該這樣做,是極度的厭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放松了警惕。隨著一聲槍響,保羅伸向蝴蝶的手臂不動了。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影片最后,不斷浮現出在行進隊列里的保羅和他的同學們,背景則是一片布滿十字架的大地。
作為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力圖真實再現戰爭中使用的武器裝備。從總體上來看,影片中出現的武器(主要是各類槍械)是符合實際的。例如德軍使用的P08手槍、毛瑟M98步槍及MG08重機槍等。這些槍械都廣為人知,在此不再做介紹,而法軍使用的槍械值得一提。

影片中出現的法軍步槍是貝蒂埃M1907/15步槍,而并非大名鼎鼎的勒貝爾M1886步槍。勒貝爾M1886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無煙發射火藥的步槍,也正是因為無煙發射藥能夠提供比黑火藥大得多能量的原因,勒貝爾M1886步槍口徑才得以減小到8mm。因為這一領先時代的優勢,一名叛逃到德國的法軍士兵對其攜帶的勒貝爾M1886式步槍開價達到20 000馬克,這個價格在當時可以購買400支毛瑟M1871式步槍。德國通過測試,很快發現無煙火藥所具備的巨大優勢,因此迅速研制出使用無煙火藥的毛瑟M1888步槍和M98步槍,后者成為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制式步槍。與此同時,法國也開始在勒貝爾步槍基礎上改進設計,這就是貝蒂埃步槍誕生的初衷。
最初,貝蒂埃步槍是為法國騎兵研制的一種帶有3發盒式彈倉的卡賓槍,使用3發橋夾裝填槍彈。通過法國殖民地軍隊的使用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數月的實戰檢驗,法國軍方認識到貝蒂埃步槍要比勒貝爾步槍優秀得多,因此決定使用貝蒂埃步槍替換勒貝爾步槍。此時,貝蒂埃步槍已經改進為M1907/15,于1915年2月開始大規模生產并裝備部隊。后來,該槍又改進成M1916步槍,改用5發彈倉供彈。不過,由于勒貝爾步槍數量非常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然與貝蒂埃步槍一起裝備法軍。
影片中,在德軍抵擋法軍的進攻、奪回己方失去的第一道塹壕、進而向法軍陣地發動攻擊時,遭到了法軍重機槍火力的攔阻,很多德國士兵都葬身槍下。這時,老兵凱特欽斯基利用接近法軍陣地的一個彈坑向法軍重機槍投擲了一枚手榴彈,將重機槍炸毀,為部隊攻占法軍塹壕掃清了障礙。
鏡頭中出現的重機槍并非是當時法軍的制式裝備——哈奇開斯重機槍,而是一挺英國制維克斯MK I重機槍。維克斯MK I重機槍是英國在馬克沁重機槍基礎上研制的派生型號,該槍性能十分可靠,是英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主要重機槍。維克斯MK I重機槍發射英式7.7mm槍彈,與英式步槍彈藥通用。如果考慮到情況極其復雜的戰場實際,法軍因裝備補給方面的原因,在少數部隊內使用英國維克斯MK I重機槍的情況是可能的,因此這并不能說明影片中法軍使用英國機槍就是一個錯誤,但由此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英國機槍使用的7.7mm槍彈并不是法軍的制式槍彈,彈藥補給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影片最后,在保羅想要觸摸戰壕外的蝴蝶時,一名法國狙擊手發現并擊中了他。這個鏡頭中法軍狙擊手使用的是一支德國造精確步槍——該槍是德國毛瑟公司在M98制式軍用步槍基礎上研制的民用狩獵步槍,稱為M1896運動步槍。該槍最大特點是采用所謂的“雙扳機”結構,即扳機護圈內設有2個扳機,主要用途是減小射擊時的扳機力,以達到更為精確的射擊。該槍后面的扳機是待機扳機,扣壓之后就可以使擊錘處于待發狀態,然后只需要很小的力量扣壓前面的扳機就可以擊發。這樣一來,狙擊手在擊發時扣壓扳機的力量就很小,對射擊精度的影響減少到了最低。一戰爆發后,前線急需大量的狙擊步槍,因此德軍就征集民用獵槍應急,數量在8 000~15 000支之間,其中就包括裝有光學瞄準鏡的毛瑟運動步槍。但這些為民用市場研制的運動步槍并不適合在極度惡劣的戰場環境下使用,在可靠性方面暴露出很多問題,后來逐漸被軍用精確步槍所取代。影片中法軍狙擊手使用這種運動步槍,很可能是來自于戰場繳獲的戰利品。

如果對《西線無戰事》法德兩軍的交戰情況進行概括,“拉鋸戰”是其最明顯的特征。雙方的幾次交戰都形成了你攻過來我再反擊過去的局面,如保羅等人參加的第一次戰斗,法軍憑借不顧慘重傷亡的頑強攻擊突入德軍第一道塹壕。經過一番肉搏戰,德軍被迫撤向下一道塹壕。正當法軍試圖擴大戰果時,卻遭到德軍密集炮火攔阻而被迫后撤。德軍指揮官抓住這一機會,立即發起反擊,不僅奪回了己方第一道塹壕,還乘勢攻占了法軍的第一道塹壕。德軍指揮官發現法軍塹壕并不適合堅守,將部隊撤回己方第一道塹壕。后來,德軍在攻擊小鎮時也是這樣。德軍攻擊過去遭到法軍炮火攔阻而被迫停止前進,隨后又在法軍反擊下后撤。保羅在后面落了單,才發生在彈坑內刺殺法國士兵的一幕。
如果單從影片的展現來看,造成上述反復拉鋸而少有進展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雙方都進行了高效的炮火攔阻。簡單地說,炮火攔阻是指炮兵對機動過程中的敵軍進行火力阻擊的作戰行動。一般情況下,防御一方會在進攻一方接近己方和突破己方前沿陣地后,在己方某一地帶預先布置炮火進行攔阻。防御方炮兵將進行炮擊的射擊諸元預先測定好,當進攻一方通過攔阻地帶時,防御一方的炮兵就可以快速開炮進行攔阻射擊。炮火攔阻著眼于制止敵方的機動,因此往往需要炮兵進行一段時間的持續射擊。當進攻一方遭到阻滯時,防御一方就能夠爭取到一定的時間,調動部隊和機動火力對進攻一方進行反擊或重新建立縱深防線,繼續抗擊敵軍的攻擊。《西線無戰事》影片中雙方都未能突破對方的炮火攔阻,因而造成反復拉鋸戰。
另外,影片中雙方沒有加強兵器,以致無法對敵方防御陣地上的火力進行有效摧毀,也是造成拉鋸戰的重要原因。影片中出現的大群只裝備有步槍和手槍的步兵向敵軍陣地密集沖擊的畫面,是一戰時期戰斗隊形的真實反映。除了隊形非常密集外,沒有能夠伴隨步兵一起前進的諸如輕機槍、迫擊炮和小口徑直射炮這樣的加強兵器,步兵僅靠步槍火力無法對付火炮攻擊,結果就會遭受非常嚴重的傷亡。造成這一情況,既有當時還沒有認識到需要在步兵戰斗隊形內增加加強兵器的原因,也有兵器本身方面的原因。一戰中期以前,雖然也有諸如劉易斯輕機槍這樣的武器出現,但人們卻沒能認識到這種武器最大的戰術作用在于可以給持續前進的步兵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直到1916年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每個步兵排才開始裝備1挺劉易斯輕機槍。此時,英軍使用輕機槍的戰術才開始發展為機槍組和步兵相互交替掩護前進,但也并不普遍。當然,單單在步兵戰斗隊形內增加輕機槍是不能徹底解決步兵沖擊時的火力支援問題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機槍之外,還需要給步兵加強“小炮”。這一點直到一戰末期才引起人們的重視,開始在步兵戰斗隊形內增加迫擊炮和適于在近距離內摧毀敵火力點的小口徑直射炮。

從防御工事角度來說,《西線無戰事》影片的展現優劣各半。例如,塹壕的寬度比較窄,可以容2名士兵并行錯過,這既有利于減少遭到炮擊時炮彈落入壕內的幾率,也可以保證比較好的通行能力。但影片中塹壕過于平直,平直的塹壕最大缺點是難以在壕內抵抗突入之敵沿塹壕的進攻。敵軍突入塹壕之后,如果塹壕平直,就可以順著塹壕的方向射擊。平直的塹壕對此不能提供任何防護能力,塹壕被突破一點,附近的守軍就會很容易在射擊下遭到傷亡。正是因為如此,塹壕構筑時的基本形狀應該是折線形的,即每隔一段距離就拐一個彎。這樣一來,突入的敵軍就難以順著塹壕的走向進行射擊,而且守軍還可以利用塹壕的拐彎處組織抵抗,從兩側向突入之敵進行反擊,進而將其消滅。
影片中的塹壕成了全部步兵武器的射擊工事,不論是重機槍還是步槍都是依托塹壕的胸墻進行射擊,而沒有構筑專門的射擊掩體。射擊掩體通常要單獨在塹壕邊緣挖出,既可提高防護能力,也可以減少對塹壕內人員機動的影響,特別是抬擔架的救護隊員通過時對通行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重機槍這種占地方很大的武器加上備份彈藥就會大大降低塹壕的通行能力。像大多數影視作品一樣,影片中的重機槍也被部署在第一道塹壕之內,這使得其處于十分暴露的位置,實際上,應該部署到第一道塹壕稍后的位置才更為安全,且可以利用其射程更遠的優勢,超越己方第一道塹壕進行射擊。
《西線無戰事》是一部反戰題材影片,影片通過對西線戰事的描繪,揭示戰爭給無辜民眾帶來的陰影與傷痛。影片上映曾轟動一時,激起民眾的反戰共鳴。然而具有諷刺意味地是,僅僅過了不到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