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張文哲
每當節假日,新鄉縣朗公廟鎮趙堤村的農民就會擂響中州大鼓,用粗獷豪爽的鼓聲和那優美輕快的舞镲,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州大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1988年,在河南首屆藝術節上,中州大鼓表演榮獲一等獎。2001年,中州大鼓榮獲中華鼓舞大賽第一名。2006年,中州大鼓獲得“華夏一絕”民族民間廣場鼓樂舞蹈金獎。2007年,中州大鼓第一批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趙堤村村中古廟碑刻記載,明朝萬歷二年,村民捐資置鼓數面,以擊鼓為樂,助民之威,破敵之膽,抗匪拒寇,并成立鼓會,每逢節日和廟會,鼓會都要敲鼓游行,進廟燒香敬神,祈求平安,代代相傳。
中州大鼓的表演聲、形、神兼備,節奏明快富有朝氣。激昂歡快的大鼓,成了當地不可缺少的日常文化生活,素有“無酒不成宴,無鼓不算會”之說。中州大鼓整個鼓譜分為五個段落,第一段落是二龍出水,第二段落是雙鳳展翅,第三段落是仙女散花,第四段落是雙慶豐收,第五段落是龍鳳呈祥。中州大鼓又分兩種,“大呼雷炮”和“小呼雷炮”。“大呼雷炮”鼓調復雜,節奏緩慢,厚重沉悶;“小呼雷炮”鼓調歡快,節奏緊湊,激昂流暢。鼓隊中有直徑1.3米、高1米、重90千克的巨鼓,在表演行進中擊鼓、敲鑼、舞旗、發號炮,威風凜凜,熱鬧異常,觀眾也會跟著振奮起來。
舞镲也是中州大鼓的一大特色,銅镲舞動時拖著長長的飄帶,與鼓結合,為中州大鼓平添奪人風采。趙堤村里大多數人都會敲鼓,村里的孩子一學會走路就拿起鼓槌,十來歲就能學會整套鼓譜,可以出場表演了。每當過年放假,這里的孩子都會拿起銅镲,將長長的紅紅綠綠的飄帶在手上繞幾圈,然后甩動起來、拍起來,沿著村里的街道邊舞邊跳。往往一整場下來,孩子們的手都會被镲震得發麻。
如今的中州大鼓在繼承了傳統的古音古色的同時,舞鼓人還進行了多方面的革新。鼓隊樂器齊全,服裝顏色鮮艷,鼓舞的音樂和表演形式也日益多樣化。聽那鼓聲,時而如雷雨大作,時而如竊竊私語,時而讓人情緒高昂,時而讓人內心平靜。鼓舞表演起來,形神俱備。在新鄉,鼓隊規模逐漸增大,形成了一支龐大的中州大鼓隊。
趙堤中州大鼓藝術團團長李星光說,村民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敲上一段,專業演員有上百人。80多歲的老人裴慶章是藝術團中最年長的,他一家三代都參加了藝術團。趙堤的中州大鼓如今每年能演出上百場,收入達幾十萬元。如今趙堤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把敲鼓這原本的副業變成了掙錢的主業,遇到大型活動,隨時都能招來四五百號演員。將來,他們還希望能建立起中州大鼓藝術傳播公司,進行企業化管理,讓國內外更多的人都能見識到河南中州大鼓的魅力。
經歷400多年滄桑歲月的中州大鼓,像是一位仁厚長者,將自己耳聽目睹的故事譜進鼓譜,讓人們去聆聽感悟。你聽“咚……咚……”的聲音,它正娓娓向人們講述著歷史,傳遞著時代的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