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來說,“低電壓”治理是我省農村用電的一次“蝶變”,因為公司各單位嚴格施工技術和工藝標準,打造出了一個個高質量的民心工程,既提升了鄉村的供電質量,也實現了供電工程與鄉村環境的整體協調。本刊挑選出了五組“低電壓”治理前后的電網工程對比圖片,讓我們共同感受鄉村用電的“蝶變”之美。


原臺區是小浪底水庫移民村配套電力工程,變壓器容量125千伏安,1998年建成投運。經過十幾年的運行,臺區線路嚴重老化,線路末端電壓僅為190伏。今年,新安縣供電公司投資53.10萬元,重新選址新建配電臺區1個,新裝變壓容量315千伏安,新建10千伏線路0.23千米,改造400伏線路4.639千米。新臺區投運后,線損由原來的12%下降至4.5%,用電量增長47%,為該村居民生活生產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陳紅文 陳 杰)


原臺區變壓器容量100千伏安,1998年第一批農網改造期間建成投運。在役近17個寒暑,臺區變壓器、控制箱已老舊不堪,難以完成供電任務。今年,臺前縣供電公司投資43.97萬元對該臺區進行改造,其中改造臺區1個,新裝變壓器容量200千伏安,新建10千伏線路0.355千米,改造400伏線路1.997千米。新臺區投運后,線損由原來的10%下降至5%,臺區用電量增長35%。(于 濤)


原臺區于1985年建成,變壓器容量50千伏安。隨著人口增長,家用電器增多,臺區運行時間過長,線路嚴重老化,線路末端電壓過低。今年,光山縣供電公司對臺區進行改造,變壓器增容至200千伏安,新建10千伏線路0.20千米,改造400伏線路3.67千米。新臺區5月10日投運后,末端電壓提升至219伏,線損下降至4.7%。(冷 軍)


舊縣村原用機械電表安裝于1998年農網改造期間,唯一的功能是對每戶居民生活用電進行電能計量,用電信息采集和竊電防治難度較大。2015年,嵩縣供電公司爭取資金6850余萬元,計劃完成14萬只智能表推廣改造。9月15日,舊縣村248塊智能電表已全部更換安裝完畢。新智能表投入使用后,用電穩定性有所提高,用電計量更加精準,信息采集更加便捷、規范。(石亞博)


原臺區1999年建成投運,長期運行導致變壓器及配套設備均不同程度老化、銹蝕,遇到下雨天氣,甚至出現雨水進注到計量箱體內現象,造成線路短路,燒壞計量裝置。今年5月,濟源供電公司對該臺區進行了改造。改造完成后,臺區變壓器容量由原來的200千伏安增容到315千伏安,線路末端電壓由原來的170伏提升到現在的230伏,臺區用電量增長13.6%。(楊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