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隨著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不僅專業舞臺攝影師拍攝舞臺的場合越來越多,攝影愛好者接觸舞臺攝影的機會也逐漸多起來。那么,怎樣根據舞臺藝術的不同形式和表演方法,在瞬間捕捉富有代表性的場面和優美的表情動作,將那些優美的、具有深刻意義的舞臺藝術表演呈現出來呢?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拍攝器材
機身:大多數舞臺燈光亮度都偏暗,在實際拍攝中,當光圈開到f/2.8時,為了保證抓拍畫面的清晰度,快門速度至少要1/125s以上。所以一臺高感性能強勁的數碼全畫幅相機非常有必要。
不過,舞臺的光線變化、演員的動作幅度都會影響拍攝。有時來不及過多反應,就錯過精彩瞬間,更別提換鏡頭了。因此,除了一臺給力的主機之外,有個操作順手的備機很有必要。以佳能APS-C畫幅相機為例,1.6倍的轉換系數,讓舞臺攝影師賺足了長焦資本,最重要的是還不影響光圈,70-200mm F2.8的鏡頭立刻變成112-320mm F2.8鏡頭使用了。
鏡頭:如果在一次拍攝中,全景、中景、特寫都需要兼顧到的話,24-70mm和70-200mm是必須的掛機鏡頭,當然最大光圈至少要F2.8。如果條件允許,135mm F2或者200mm F2這樣的大光圈定焦鏡頭,也會讓你的作品更加出色,有讓人眼前一亮,甚至驚艷的感覺。
在實際拍攝中,我用到最多的是70-200mm F2.8這只鏡頭。70mm端可以拍些小全景;往上走到135mm端可以拍攝一些反映人物之間關系的照片;推到200mm端則可以拍攝人物特寫。且F2.8的光圈基本可以應付大多數昏暗的舞臺場景。
配件:首先就是三腳架,這對舞臺攝影來說幾乎是必備的。一個單反相機加70-200mm鏡頭,進行手端拍攝,10分鐘、20分鐘可能不會感覺到沉重,但是要拍攝一場動輒2~3小時的演出,沒有三腳架的支援,真的會讓你筋疲力盡,乃至無暇顧及拍攝。更重要的是把機器架在三腳架上時,你可以隨時通過取景器瞄準舞臺上發生的一切,時刻準備著按下快門,抓取舞臺上美妙的瞬間。相反,如果沒有三腳架的支撐,還需要一個把相機舉起來的動作,很可能就因為多出這一個動作,遲滯的零點幾秒,遺憾地錯過了本想抓拍的畫面。
快門靜音:現在很多相機設有靜音模式,但由于單反相機自身的結構問題,反光板上下開合所制造出的聲響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舞臺攝影,尤其是伴有古典音樂獨奏的環境下或者有獨舞的solo時,整個劇場比較安靜,如果你在這個時候按下快門,快門聲會讓你成為全場的焦點。所以,隔音設備也是必需品。目前國內沒有專門的隔音設備出售,都是自己DIY制作,有很多種不錯的方式,比如市面上有售的“相機防寒服”,游泳潛水穿的潛水服,甚至穿不了的毛衣羽絨服,都是可以改造成隔音設備的好材料。
拍攝技巧
抓拍要穩。舞臺攝影非常重視抓拍功力。在演出中,沒有太多時間調節快門光圈等參數,所以攝影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
測光要準。以我個人為例,我慣用點測光方式,因為大部分舞臺以局域光為主,并且光照強度方向等變化極快,利用點測光,再依據“白加黑減”的曝光原則進行補償,可以應付大多數拍攝場景。
優化曝光模式。說到測光肯定就要說到曝光,我會將光圈優先模式和手動模式結合使用。當現場光比不是很大,場景演變不快的時候,如果使用手動模式結合點測光,是不會出現太大問題的;但當場景的光比變化沒有規則時,就要用到光圈優先模式了。這時,要以表現主體為基礎進行點測光,再依據“白加黑減”原則和自己的拍攝經驗,進行適當的加減曝光。總之,曝光沒有定式,多拍多動腦,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拍攝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自動白平衡省時省力。舞臺燈光種類繁多,呈現出的色彩五花八門,變化的速率也是極快,相機根本反應不過來。而且,如果舞臺燈光設計者下好大功夫想呈現的特殊色調,經過鏡頭真實的還原
后,變成了正常的色調,可想而知,舞臺燈光設計得有多“心塞”啊。所以,舞臺藝術本就沒有絕對對與錯之分,不必過于糾結白平衡準確與否,只需專注拍攝即可。
拍攝格式。一定要用RAW格式,原因很簡單,盡可能地給后期處理帶來較大余地。舞臺攝影有些瞬間不可逆,如演員調度、情感沖突、燈光變化等。如果因為相機設置、構圖或者攝影器材出現差錯導致拍攝到的畫面不完美,就會非常遺憾。所以,舞臺攝影,“先拍到”是最重要的,不滿意的地方通過后期盡量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