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王驍波 王海林 顏歡 孫微 青木 陶短房 ●本報記者 林鵬飛 ●陳一 王曉雄
中國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18日抵達巴西,正式開始對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四國進行訪問。李克強總理這趟遙遠的拉美之行,是他出任總理以來首訪拉美,此行將飛行5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一圈,也創下了他出訪時間最長、路程最遠、途經國家和城市最多的行程。盡管中拉遠隔半個地球,但對拉美國家來說,中國與拉美的雙邊貿易額已迅速攀升至拉美的第二位,拉美國家的“雙臂已完全向中國敞開”。巴西、秘魯等國更期待李克強此訪能夠為“跨過大洋的中國新絲綢之路”——南美兩洋鐵路打下基礎。一些西方媒體則對中國與美國“后院”的熱絡“不爽”,不過眼見老套的“中國威脅論”在拉美根本不起作用,他們開始改變手法,大肆渲染中國幫助拉美興建的基礎設施對環境和土著部落帶來負面影響。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問題專家吳洪英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西方一些人這么說背后有政治考慮,他們以為這樣可以“戳破中國的計劃”,但拉美政府和民眾都不是傻子,對兩洋鐵路這樣的拉美長期想做但無力做的巨型基建項目,拉美國家從政府、企業到老百姓都是歡迎的,這是拉美的主流聲音。
“期待絲綢之路延伸到拉美”
“中國總理的拉美之旅意在重大投資”,法新社稱,中國總理李克強18日抵達巴西,正式開始拉美之旅。中國與這4個國家的貿易幾乎占了中國與拉丁美洲總貿易量的60%。李克強將在這些國家簽訂有關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等各方面協議。特別在巴西,中巴計劃創建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巨型投資基金。報道稱,李克強此次拉美之行將加強中國和南美的合作關系。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訪問的拉美國家,兩位中國領導人幾乎踏遍了南美最重要的國家。
拉美通訊社稱,在李克強此訪首站巴西,兩國將簽署涉及基建、電力、鋼鐵等眾多領域的合作協議。中巴雙邊貿易額連續13年保持增長,從32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833億美元。巴西外交部負責政治事務的第二副外長利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李克強總理訪巴期間,中巴將簽署36份文件,以經貿合作與投資為主。利馬證實,這次中國企業有望在巴西投資的項目總額達533億美元。除巴西外,李克強此訪恰逢中國和哥倫比亞建交35周年,這是中國總理30年來首次訪哥,也是中國總理20年來第一次訪問秘魯。而智利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南美國家,也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拉美國家。
“中國總理南美之行錢箱有多大?”“德國之聲”稱,中國將與南美四國在包括航空、農業在內的多個領域簽署貿易協議。秘魯、智利已同中國簽署了自貿協定,哥倫比亞也在尋求同中國簽署自貿協定。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在南美的投資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今年1月,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領導人和高官首次齊聚北京出席中拉論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未來十年中國將向拉美投資2500億美元。
“期待中國新絲綢之路延伸到拉美”,秘魯《商業報》16日以此為題稱,李克強此訪拉美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將為“通向拉美的新絲路”——兩洋鐵路打下基礎。這一鐵路將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總造價約100億美元,預計5年完工。秘魯駐華大使卡普納伊認為,兩洋鐵路對秘魯來說意義重大,不僅能使秘魯國內沿海與內陸地區經貿得以聯通,也將使亞太地區的經貿往來更為便利。
《華爾街日報》17日稱,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經濟放緩引發大豆、原油、鐵礦石和銅礦石等拉美國家富有的各種資源價格大幅降低。由于經濟增長乏力甚至出現負增長,拉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面臨困境,因此渴望中國的投資。報道引述巴西中國問題專家羅伯托·杜馬斯的話稱:“我們的雙臂已完全向中國敞開。”與此同時,中國總理在全球到處為中國高鐵等高端制造尋找機會。去年,中國對拉丁美洲的貸款總額達到220億美元,超過了世界銀行和美洲開發銀行的總和。中國企業也將投資目光從原材料行業轉向制造業和農業項目。
西方渲染中國投資造成“環境威脅”
“兩洋鐵路將是李克強此次訪問拉美的核心議程”。英國《金融時報》18日稱,北京對海外直接投資越來越有興趣,尤其是在道路、橋梁和鐵路這些基礎設施上。在南美洲,一旦兩洋鐵路建成,中國將能夠繞過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增加對大宗商品例如巴西的大豆和阿根廷的鐵礦石的直接進口。報道稱,中國在拉美影響力的不斷上升,被看成將對美國近兩個世紀以來的“門羅主義”形成挑戰。拉美一度被認為是美國的“后院”。當年美國“門羅主義”的提出就是為了阻礙外國尤其是歐洲對該區域的影響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增加在拉美的參與度,是為了抗衡美國在亞洲不斷增加的外交、軍事和經濟存在。
英國《獨立報》稱,中國投巨資幫助建設兩洋鐵路,將使巴西“經濟殖民化”。報道稱,巴西在與中國的貿易伙伴關系中不是得利一方,這使得外界擔心,巴西會成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2013年,中國競購該國最大油田時,巴西曾出現示威。
除了這種老掉牙的“中國威脅論”,更多西方媒體則渲染中國投資拉美基礎設施可能帶來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英國《觀察家》稱,李克強訪問南美期間將兜售兩洋鐵路,這條長約5000公里橫跨南美大陸的鐵路,將大面積穿越亞馬孫原始熱帶雨林,勢必威脅到雨林和雨林中生存的原著部落。
此前針對中國商人投資的尼加拉瓜運河項目,英國《金融時報》5月15日曾稱,中國投資的尼加拉瓜運河規模如此宏大、造價如此高昂、經濟效益如此不確定、中國投資者背景如此神秘、環境的潛在破壞性如此巨大,許多人對該運河能否建成表示懷疑。
不過,這類挑撥在拉美并不起作用。《環球時報》記者17日查閱了在巴西播發的有關中國的報道,除了幾家西方媒體巴西頻道談論“中國投資威脅論”或“中美競爭論”外,巴西本地媒體都沒有這樣的議論。法新社稱,明年奧運會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這也是奧運會首次在南美洲舉辦。作為拉美最大的經濟體,巴西決心在奧運會召開前改變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破舊的面貌。來自中國的投資則將覆蓋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為巴西解決憂慮。報道引述巴西總統羅塞夫的話稱,“現階段的巴西很需要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技能。”
美國擔憂中國“拉美攻勢”
“中國加強在美國后院的力量”,德國新聞電視臺18日稱,美國推出了“亞洲戰略”,更多地使用軍事和政治手段。而中國則在南美更多使用“經濟戰略”。目前在拉美,美國霸權已經結束,中國打造的“平等關系”“互惠互利”更獲得當地贊賞。
西班牙《世界報》稱,中國在承諾通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來重塑亞洲新秩序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南南合作。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拉美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這必然使美國感到“不爽”,因為后者視拉美地區為自己的后院,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勢必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主角地位。德國《商報》稱,“在南美,中國取代美國的地位”。自進入新千年以來,中國與拉美貿易量翻了20倍:中國現在已經是巴西、智利和秘魯的頭號貿易伙伴,阿根廷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面對中國的攻勢,華盛頓無計可施。
美國《福布斯》此前的報道曾經稱,“當美國睡覺時,中國征服了拉美”。文章稱,在鎖定亞洲和非洲之后,中國巨龍正垂涎美國的“后院”。對美國來說,要付出的代價是顯而易見的。毫不夸張地說,同拉美的貿易對于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是至關重要的。直到2006年,美國對世界127個國家來說還是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只有約70個;而到2011年時,局面已經發生了徹底改變,包括巴西和智利在內的124個國家將中國視作最大貿易伙伴,而美國只有76個。報道稱,美國需要制定一個明智的、積極的、一體化的政策,要找到并滿足南方鄰居的需求,這樣才能將他們爭取過來。否則,“來自南方的熱浪將是從巨龍口中噴出的烈火”。
香港《南華早報》稱,按冷戰思維將中國與拉美的關系視作挑戰美國的戰略,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中國與拉美的關系與中國同其他國家的關系沒有什么兩樣,尤其是美國自己在2013年也宣布“門羅主義”已經終結。報道引述拉美問題學者文森特的話稱,拉美國家有著強大的民權社會,人們有著自身利益,而且能夠維護自身利益。中國在拉美的戰略利益與美國相一致,“中國公司只是希望獲得美國和加拿大公司在當地享有的同樣權利”。▲
環球時報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