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霄男+王讓新
摘要:
毛澤東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精神動力的概念,但卻非常重視人的精神因素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在他的一生中,提出過很多論述精神動力的經典語句。例如,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毛澤東的精神動力思想,是在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對改造人類社會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社會發展;精神動力
中圖分類號: A84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5)03000106
精神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具有屬人性。精神動力是與物質動力相區別而提出來的,指的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思維、意識以及一般心理狀態等的精神方面的動力因素。毛澤東社會發展精神動力思想是人類社會的無形資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研究毛澤東有關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思想為基礎,以指導社會實踐為目的,以期對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有所裨益。
一、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在毛澤東同志看來,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質力量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是起到根本作用的決定性力量,而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能動地轉化為物質力量。正確的思想意識,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而錯誤的思想意識,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正是因為精神力量具有能動作用,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所以人們要去關注它、研究它。
(一)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毛澤東同志清醒地認識到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是物質生產在起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他也格外重視人類精神力量的作用。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可以能動地轉化為物質力量的。他指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1]思想若能夠發揮作用,就要以客觀存在的物質為基礎。也即精神動力的發揮,是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毛澤東同志的這一思想,是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然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毛澤東同志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2]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的談話》中毛澤東同志又指出:“我們黨是連續打了20多年仗的黨……一直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質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勵。”[3]這里所說的“物質刺激”的“物質”,不是我們前面所談及的、哲學意義上的“物質”,而是指諸如金錢等方面的物品。在毛澤東同志看來,我們的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其關鍵就在于我們對實際運動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將革命理論、歷史知識以及革命精神等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這種由精神轉化而來的力量是無窮的,是任何“物質”刺激都“刺激”不出來的。這其中蘊含的道理就是:精神力量是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的,并且這種力量是不可小覷的?!霸谌祟惿鐣兄挥形镔|沒有精神,什么東西也造不出來,人們要使物質從一種狀態進到另一種狀態,總是要通過精神力量才能創造出來。”精神與物質的關系是缺一不可的,精神動力可以轉化為物質動力。物質力量的發揮,需要借助人的精神力量。他說:“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盵4]人是萬物之長,能夠利用世間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可以將自然狀態的世界轉變為人化世界。而在利用和轉化過程中,精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動力作用。
(二)物質力量的發揮需要借助人的精神力量
毛澤東同志說:“生產力有兩項,一項是人,一項是工具。工具是人創造的。工具要革命,它會通過人來講話,通過勞動者來講話?!比耸强陀^世界的主體,工具是客觀世界的客體,人和工具都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然而,工具是人化了的工具,工具要通過人起作用,反映的是勞動者的意志。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1]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都是精神力量,這二者與物質技術一樣,都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的需求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方面的需求,一種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動物只有物質方面的需求,沒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人類可以成為萬物之長。人類除了有物質方面的需求外,還有文化和思想方面的需求。文化教育就是要以文化人,讓文化力量內化為人的精神動力,指導人的社會活動。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任務是告訴群眾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如何做好人。人們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思與追問,能夠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就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減少以至避免犯錯。
人類精神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可以將精神需求能動地轉化為物質力量。在革命戰爭年代,人類可以將這種精神力量能動地轉化為強大的戰斗力。而在和平建設時期,人類則可以將這種精神力量能動地轉化為生產力。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盵5]毛澤東這一豪言壯語振奮了華夏兒女抗擊日軍的精神,不管日本帝國主義如何強大,無論我國的社會基礎多么的薄弱,只要有著崇高的精神,我們就一定可以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在一窮二白的中華大地上建造一個嶄新的國家。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這一豪邁的宣言,將勞動人民的精神活動轉變為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由理想化為了現實。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后,滿懷深情地說:“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回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盵6]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國面臨著人口多、底子薄、國際環境復雜等諸多的不利因素,如果沒有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問題,我國是無法順利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敢于面對困難、不懼怕問題,是創造物質財富、發展社會經濟進而解決困難和問題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