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彬
摘要: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反腐成為公民實施監(jiān)督權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有效打擊腐敗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產生,如網絡反腐中的言論自由權與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之間極易產生沖突。如何平衡和協(xié)調好網絡反腐和官員隱私權之間的關系,保護因網絡反腐而受到侵害的官員隱私權權益,就成為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對于網絡反腐與官員隱私權的協(xié)調保護,應堅持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利益平衡原則和比例原則,并從限制官員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增強公民對官員隱私權的尊重和保護意識等路徑保護官員的隱私權。
關鍵詞:網絡反腐;官員隱私權;言論自由
中圖分類號: D920.0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5)03004205
一、網絡反腐與官員隱私權概述
(一)隱私權的概念與相關立法現(xiàn)狀
隱私是個人生活中不愿被別人知曉的信息。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1]官員隱私權是指“官員這一特殊主體所享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體信息、私人生活、私人空間和私人事務等不被侵犯的人格權”[2]。目前法律對于隱私權的規(guī)定較為原則和分散。《憲法》第38條和第41條,沒有明確規(guī)定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這一規(guī)定,將隱私權納入到了名譽權的保護范圍之內。但是實踐中可能出現(xiàn)侵犯隱私權的程度較低、尚不構成侵害名譽權的情形。此時,受害方要通過法律保護自己的隱私權就比較困難。法律的不完善使得隱私權保護在實際操作中缺乏靈活性,淪為“紙上的權利”。《侵權責任法》在第2條明確規(guī)定了隱私權,并將侵害隱私權作為民事侵權加以保護,這使隱私權的保護由間接保護轉向直接保護,但仍然缺乏對具體保護措施的詳細規(guī)定。
(二)網絡反腐的動因分析
網絡反腐是指公民以互聯(lián)網為平臺,通過網絡輿論效應,將網絡投訴監(jiān)督與制度監(jiān)督相結合,對行政和司法機關的權力進行監(jiān)督,從而達到有效懲治腐敗行為的一種全新方式。公民參與網絡反腐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公民對政治價值的追求
公民意識的覺醒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傳播影響,使得公民運動逐漸興起,“正義”、“公平”、“自由”、“民主”等價值理念也漸漸成為公民的共同追求。為了捍衛(wèi)和實現(xiàn)這些價值理念,公民就通過網絡反腐的方式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參與觀認為,人們參與政治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切切實實的物質利益,如個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要獲得這些利益,就必須建立“正義”、“平等”、“自由”、“民主”等社會核心政治價值。但是現(xiàn)實社會中,腐敗行為破壞了這種社會核心政治價值理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民需要通過網絡反腐來打擊這種損害公民個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阻礙公民追求社會核心政治價值的行為。
2.言論自由的體現(xiàn)
我國《憲法》第35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此規(guī)定為網絡反腐提供了憲法依據(jù)。憲法賦予公民言論自由權,每個公民都可以自由地發(fā)表對公共問題的意見,明示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網絡反腐就是公民在網絡空間內行使言論自由權利揭露官員腐敗行為的體現(xiàn)。
二、網絡反腐與官員隱私權的沖突
公民在網絡反腐過程中行使言論自由權和監(jiān)督權時,可能會與官員隱私權產生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公民言論自由權與官員隱私權的沖突,其本質體現(xiàn)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一)公民言論自由權與官員隱私權的沖突
在網絡反腐中,網民為獲得線索,經常會使用人肉搜索的方式將官員家庭住址、家人照片、私人電話等個人信息毫無保留地曬到網上。作為政府官員,網民將其照片、工作經歷等信息放到網上的行為無可厚非;但是未經允許將其私人電話、家庭住址、兒女信息公布到網上,確是屬于侵犯官員隱私權的行為。一方面是網民通過網絡反腐將官員的信息進行披露以滿足社會或其他個人對于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官員要保護隱私權,保障自己的個人信息不隨意被別人知曉。網絡反腐要求對官員個人信息進行披露,而隱私權則要求保守官員個人信息,現(xiàn)實中很難同時滿足這兩種需求,這就會導致兩者之間產生沖突和矛盾。因此,兩者在本質上具有一定對抗性。
引起網絡反腐中言論自由與官員隱私權沖突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憲法賦予公民言論自由權,但對言論自由權的內涵外延卻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這使得司法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容易對言論自由是否侵害隱私權產生爭議。我國《侵權責任法》雖然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對隱私權的概念進行了規(guī)定,但是對于隱私權的保護范圍仍沒有作具體的規(guī)定,使得實踐中發(fā)生侵犯隱私權的案件時,往往形成不同的裁判標準,甚至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這不僅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而且削弱了司法實踐中協(xié)調言論自由和官員隱私權沖突的效果。
(二)沖突的實質
網絡反腐體現(xiàn)了公民對政府官員的監(jiān)督,代表著一種公權力,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官員隱私權是一種私權利,屬于個人利益范疇。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一般情況下,公共利益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隱私權需要做出出讓步。凱爾森說過:“維護私人利益也是合乎公共利益的。如果不然的話,私法的適用也不至于托付國家機關。”[3]公共利益的存在依賴于個人利益的發(fā)展,沒有個人利益,公共利益也無法生存,社會生存發(fā)展也不可能。因此,從權利實體角度,官員隱私權也需要受到保護。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隱私權的邊界即是“隱私權是否涉及到公共利益”。 這里的公共利益,可以是官員符合法律法規(guī)和黨紀政紀的行為,還可以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當官員隱私權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時,應該確保公共利益優(yōu)先保護;當官員隱私權未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時,應該著重保護個人利益中的隱私權。endprint
(三)沖突的價值分析
網絡反腐與隱私權之間形成對抗,從價值角度分析主要是因為二者代表了不同的價值取向。網絡反腐是基于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實現(xiàn)的是法的“秩序”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網絡反腐可以有效遏制腐敗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正常運作。官員一旦發(fā)生腐敗行為,便會直接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因此,網絡反腐行為會加大官員腐敗獲利的成本,降低腐敗行為發(fā)生的幾率;隱私權追求的法的價值在于“自由”,其對于“自由”價值的實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官員這一權利主體內心上的精神自由,即內心安寧、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網絡反腐與隱私權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且這兩種法律價值沒有伯仲之分,立法不能強制選擇一種價值而忽略另一種價值。當網絡反腐所追求的秩序價值與官員隱私權追求的自由價值沒有直接的對抗時,兩者就是互益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秩序的目的;而當兩種價值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時,就需要考慮以限制自由來保障秩序的實現(xiàn),或者以對秩序的突破來保證自由的獲得,但不能單純地犧牲一種價值而保護另一種價值。
三、網絡反腐與官員隱私權協(xié)調保護的基本原則
網絡反腐有利有弊,行使得當有利于更好地監(jiān)督政府官員的行為,促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行使不當則會對官員隱私權造成損害。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兩者可以達到一個平衡發(fā)展的狀態(tài)。現(xiàn)階段之所以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是因為兩者的關系沒有得到很好的規(guī)范和協(xié)調。為做好網絡反腐與官員隱私權的協(xié)調保護,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禁止權利濫用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行使自己權利的方式應當正當合理,不能濫用權利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4]如果濫用權利,就會對他人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國《憲法》第5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是從憲法層面對權利濫用做出的限制性規(guī)定,公民在行使權利時應該將此規(guī)定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公民在享受權利和自由的時候,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法律規(guī)定了公民行使權利的限度,公民不能超出限度行使自己的權利,否則就要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憲法賦予了公民言論自由權,公民就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發(fā)表言論,公開批評政府官員或者揭露官員不道德或者違法的行為。然而,公民在網絡反腐中自由發(fā)表言論是要遵守一定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不因自己的行為而使他人的合法權益受損。如果公民在網絡反腐中濫用權利侵害、犧牲官員的隱私權,則既違背了憲法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民主法治精神。
(二)利益平衡原則
利益平衡原則是指當雙方利益存在沖突和矛盾時,通過法律對各方的利益進行協(xié)調,以求達到雙方共存相容、利益均衡保護的效果。“法律是一種平衡的藝術,在不同的價值利益之間,尋求相對平衡的制度安排,乃是法治的均衡之道” [5]。在網絡反腐過程中,存在著公民言論自由和官員隱私權的沖突、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從理論上看,這是官員隱私權與公民言論自由權之間的較量,雙方都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但是雙方又是沖突和矛盾的。“沖突的利益是可以調和的,沖突的權利也是可以調整的”。法律可以以犧牲一點點隱私權益而在網絡反腐中換取更大反腐實效,作為理性的法律主體,這樣可以使雙方的沖突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依據(jù)利益平衡原則化解沖突,考慮的是公平與平等,平衡意味著兩方利益的兼顧,以利益平衡原則為指導,法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和增進兩方權利主體的利益。所以,通過該原則來化解沖突是可行的。
要化解這些沖突和矛盾,需要我們進行利益衡量,從理念、規(guī)范和事實層面恰當?shù)睾饬績煞嚼妗@婧饬康臉藴室话闶枪怖娓哂趥€人利益,一般利益高于特殊利益。網絡反腐中官員隱私權是一般利益,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利益;網絡反腐代表的是公民作為監(jiān)督者所享有的特殊利益。因此,兩者沖突時有必要對官員隱私權進行傾斜保護。考慮到利益衡量的標準不是固定的,所以需要靈活運用利益衡量原則,但從總體上看,需要官員隱私權作出必要讓步。因為沒有官員隱私權的讓渡,網絡反腐就很難進行下去。但網絡反腐的進行又很容易使官員隱私權遭到損害,所以在利益衡量中對官員隱私權既讓渡又保護的設計是可取的。言論自由權和隱私權在沖突時可以相互妥協(xié)和折中,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給對方作出讓步,以互相寬容的態(tài)度實現(xiàn)兩者的平衡。當然,由于兩方利益關系較為復雜,需要結合其他原則,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分析。
(三)比例原則
前述的利益平衡原則在發(fā)生沖突和矛盾時需要對一方的權利作出限制,避免與之沖突的權利遭到破壞。但是對權利的限制不能濫用,需要遵循比例原則。比例原則側重考量目的與手段的關系,通說認為,其包括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相稱性原則。在網絡反腐中,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都需要對言論自由和官員隱私權作出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需要符合比例原則。例如,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對官員隱私權保護范圍做出一定的限制,使官員的一些個人信息成為公民監(jiān)督的對象,這需要在比例原則的指導下對可以成為公民監(jiān)督權對象的信息范圍進行界定。成為公民監(jiān)督對象的官員信息必須是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信息,即手段必須能夠實現(xiàn)目的,這是適當性的要求。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應該局限于網絡反腐范圍內,言論自由超出這一范圍就不是實現(xiàn)目的所必須的。網絡反腐中可以出現(xiàn)言論自由前進一步,官員隱私權退回一步的情況或者相反的情況。但是在進退過程中,需要適用比例原則衡量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以確定對官員信息的保護范圍,便于公平地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四、網絡反腐視野下官員隱私權保護的具體路徑
官員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其隱私權應當受到限制,這也是網絡反腐的必然邏輯要求。但是限制權利不意味著權利的滅失,反而凸顯出官員隱私權保護的重要性。保護官員隱私權,是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法治化的重要體現(xiàn);對于官員來說,也有利于維護其私人空間和正常生活秩序。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當下官員的隱私權保護存在很多沖突和不足。如何在網絡反腐過程中,既維護公民通過網絡反腐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又保證網絡反腐過程中不濫用權利而侵害官員的隱私權,這無疑成為協(xié)調保護隱私權的基本出發(fā)點。基于我國的現(xiàn)實狀況,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官員隱私權的保護。endprint
(一)限制官員隱私權的保護范圍
1.限制官員隱私權的法理依據(jù)
官員隱私權受限制的根源在于其具有克減性。克減是指當發(fā)生一些特殊情況時,可以限制權利人行使自身的權利,或者在與其他權利沖突時,優(yōu)先保護其他權利。究其實質,官員隱私權是一種相對的權利,而不是絕對的權利,因為其要界定個人事務和公共事務。基于保護個人尊嚴,需要保護官員隱私;但同時要保護公共利益,又需要對隱私權做必要的限制。隱私權的可克減性,也為限制官員隱私權提供了可能性。“個人隱私一般應受到保護,但當個人私事甚至隱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私事,而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6]官員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個人信息或者個人行為通常會與社會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緊密相關,其對公共事務負有特別的責任,故其隱私權必然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與此同時,官員可以從其身份地位、政績、社會評價中得到普通人無法獲得的精神滿足感,以彌補對其隱私權保護范圍的限制。因此,官員應該享有有限的隱私權。
2.限制官員隱私權的保護范圍
作為一個具有特殊身份的社會群體,政府官員的隱私權受保護范圍應該與其自身的職位高低成反比,高職位的官員,其個人私事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更為密切,其隱私權受保護的范圍應該比低職位官員的范圍小。在西方國家,“高官無隱私”已經成為公民普遍接受的理念;而在我國,這種觀念卻遠遠沒有確立起來。因此,為了在實現(xiàn)監(jiān)督權的同時不侵害官員合法權益,有必要對網絡反腐中所涉及的官員具體信息是否屬于隱私權保護范圍進行具體分析。
(1)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保護范圍不應該包括其私人財產狀況。對于普通人來說,其財產數(shù)量當然應該屬于個人的隱私;但作為特殊的群體,官員的財產數(shù)量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其可能會利用自身的職權優(yōu)勢取得財產為自己謀利,進而侵害國家、社會的利益。因此,公布其個人財產狀況屬于公民行使監(jiān)督權的需要,不應該屬于侵害官員隱私權的行為。
(2)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保護范圍不應該包括其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方面的情況。政府官員的知識水平影響其個人工作能力,也間接影響到社會公共利益,當官員因才能問題影響工作履行的時候,公眾當然可以行使監(jiān)督權決定其是否勝任該崗位。
(3)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保護范圍不應該包括其在私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政府官員在私人生活中可能存在婚外情、生活奢靡、不文明等不道德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影響公民對政府及政府官員的整體看法,也影響其是否勝任領導職務的能力。因此,對于這些不良行為應該讓普通公眾予以了解。同時,出于保障公民監(jiān)督權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公眾有權對這些行為進行網絡反腐。
(4)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保護范圍應該包括其自身的裸照、身體缺陷、情感生活史等內容。這些信息涉及到官員的人格尊嚴及所熟悉人群對其自身的評價,如果信息沒有涉及到官員利用公權力腐敗的行為,就應該將這些信息給予和普通人一樣的保護,不能以網絡反腐的理由而泄漏、傳播這些私人信息,否則要承擔不利的后果。
(5)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保護范圍不應該包括其某些特殊家庭成員的私人信息。在查處的腐敗案件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政府官員的家庭成員經常會打著官員的旗號為自己或者為該官員謀取不正當利益,如通過斡旋受賄、利用影響力受賄、利用影響力為自己謀取較好的工作職位等。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官員家庭成員的行為已經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家庭成員的一些信息進行公布,讓公眾了解其家庭成員的財產狀況、工作狀況及道德品行等信息,便于對官員進行監(jiān)督,及時發(fā)現(xiàn)其中的腐敗問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政府官員家庭成員的一些私人秘密通信、學歷狀況、戀愛以及夫妻生活等信息應該受到法律保護,這些私人信息與社會公共生活、社會公共利益關系不大,不能隨意公開,否則就會侵害他們的隱私權。
(二)加強立法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現(xiàn)階段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使得法律偏向于保護網絡反腐,對官員隱私權的保護及法律救濟存在一定的缺失,立法應該遵循利益平衡、禁止權利濫用和比例原則的這條主線,在公平立法的基礎上,對隱私權進行全面的保護。
1.立法應賦予隱私權獨立的法律地位
這可以在當事人隱私權受到侵害并向法院起訴時提供法律依據(jù),有利于當事人據(jù)此對抗言論自由權的濫用。
2.規(guī)定隱私權被侵害時的救濟方式和法律責任
隱私權雖然是一種以精神利益為主的權利,但是對官員的損害是無形的,傷害也是實實在在的,對其精神傷害甚至可能比物質損失更重。所以要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建立完善的損害賠償制度,對公民非法泄露個人隱私的情況給予賠償。
3.立法界定官員隱私權的標準
考慮到隱私權所涉及的范圍主要是私人領域及官員行為是否涉及公共利益,要全面、明確、具體地界定官員隱私權是現(xiàn)實的。因此,對隱私權的立法宜粗不宜細,即法律盡量對涉及官員重要利益的隱私進行確認和規(guī)范,不需要面面俱到,這樣不僅可以為公民網絡反腐提供預留空間,不至于因片面保護官員隱私權而削弱公民網絡反腐的積極性,而且可以真正有效地保護官員隱私權。
(三) 增強公民對官員隱私權的尊重和保護意識
網民層次、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要求政府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大對公民的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識教育。利用傳媒普及網絡法律法規(guī),提醒廣大網民在網絡反腐過程中講證據(jù)、懂法律,要理性看待官員的某些違法行為,理性表達,做到不隨意發(fā)掘并傳播損害他人的隱私、傷害他人尊嚴的隱私信息,要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同時,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實行以“德”治網,提高反腐主體的道德素質,讓公眾在網絡反腐過程中自覺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在行使權利時不侵害別人的合法權益,做到網絡反腐言論自由與保護官員隱私權相協(xié)調。
五、結 語
網絡反腐中出現(xiàn)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需要我國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隱私權保護體系。該體系應當是言論自由與官員隱私權平衡保護的體系。在隱私權保護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對官員隱私權進行保護,其與言論自由的沖突就表達出了對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強烈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18.
[2]陳慧麗.官員隱私權的法律規(guī)制分析[D].鄭州:河南大學,2011.
[3]沈宗靈.現(xiàn)代西方法律哲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75.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154.
[5]京華時報.監(jiān)控新規(guī)須平衡好反腐與隱私[EB/OL].(2013-08/08)[2014-05-04].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3-08/08/content_16775.htm.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