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童
摘要:
芬蘭作為北歐四國之一,擁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芬蘭就與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自從獨立以來特別是二戰時期和二戰后,芬蘭的命運卻不同于大多數波羅的海國家,是僅有的三個卷入了戰爭但沒有被外國強權占領的國家之一。弱小的芬蘭是如何造就奇跡的呢?二戰后,芬蘭通過分析兩次戰爭的經驗和教訓,開創了一條獨特的中立之路,不僅保持了民族獨立還取得了經濟的巨大發展,與北歐各國和西歐也開展了合作。芬蘭向世人展現了積極的形象和高超的外交藝術,而“芬蘭化”則成為那段歷史的關鍵詞。
關鍵詞:芬蘭;外交政策;中立;蘇芬關系;芬蘭化
中圖分類號: D871.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5)03007706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芬蘭獨立。次年芬蘭爆發國內戰爭,最終以代表資產階級的護國軍的勝利結束。1919年6月成立的芬蘭共和國,與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國存在意識形態的對立?!耙虼?,在新共和國存在的最初幾年,與她更強的鄰居之間,她不處于一個很好的條件和環境中。這是自然的,俄羅斯帝國雕刻出所有位于波羅的海的邊境國家之間的確定的紐帶。”[1]20世紀20年代,芬蘭也沒有參加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締結的反蘇聯的同盟,恪守著不結盟原則。1932年,芬蘭與俄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1935年后,芬蘭的中立化意味著避免與蘇聯的沖突,雖然并沒有采取類似60年代到70年代間吉科寧外交政策中積極‘搭設橋梁的方法?!盵2]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由于國聯的無能,芬蘭于1936年簽署了由北歐五國發表的《共同中立宣言》。
一、“芬蘭化”現象的形成歷程
“芬蘭化”一詞最先由德國人理查德·洛溫塔爾在1966年提出,表示一種蘇聯強加于芬蘭的操控模式。位于蘇聯旁的芬蘭,因忌憚蘇聯的威脅,在外交與內政政策上有所調整配合,另一方面這個現象又帶有一定積極性。“芬蘭化”這一現象的形成在二戰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一)1939年冬季戰爭為 “芬蘭化”的產生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1939年10月,蘇聯要求芬蘭租借漢科半島的海軍基地并放棄芬蘭灣群島和卡累利阿地峽等地,作為補償,蘇聯以兩倍不毛之地做交換。芬蘭拒絕了。本來,芬蘭還頑固地寄希望于瑞典的援助。但是在10月中旬,芬蘭在一次北歐國家元首與外長會議上得到了“瑞典無法在具體情況下幫助芬蘭”[3]的回復。11月13日,蘇芬談判徹底破裂,一場戰爭不可避免。《莫洛托夫—李賓特洛普條約》保證德國的不介入,這使得斯大林得以方便地對芬蘭采取行動。11月26日,蘇聯刻意制造了一起邊界事件,將芬蘭描繪成挑釁者,單方面廢除1932年的條約。11月30日,蘇聯紅軍發動海、陸、空軍全面進攻芬蘭,冬季戰爭爆發。鑒于雙方兵力差距懸殊,經過105天的殊死搏斗,芬蘭戰敗。雖然,正如丘吉爾所說,“芬蘭展示了一個獨立國家的力量”,在作戰中芬蘭部隊也顯示出極高的領導力和指揮力,但畢竟戰爭的結果是失敗。
1940年3月12日,芬蘭代表團在戰爭繼續的背景下與蘇聯簽訂《莫斯科合約》。合約對芬蘭來說是雪上加霜,芬蘭被迫割讓了占芬蘭領土12%的土地,還要將漢科半島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為期30年。此外芬蘭還要安頓40多萬失去家園的流民??梢哉f,1939年這場戰爭直接影響了1941年蘇芬續戰的發生。
(二)1941年蘇芬續戰決定了“芬蘭化”的產生
1940年的合約使芬蘭處于一個極其不利的地位,芬蘭被迫交出的海軍基地使得蘇聯很容易再次入侵芬蘭,芬蘭時刻受到來自蘇聯的安全威脅。1940年春夏兩季,蘇聯又占領了波羅的海國家,使其成為蘇維埃加盟共和國,芬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俺泳o軍事準備之外,芬蘭還力圖依靠冬季戰爭期間獲得的國際同情,改善自己的國際環境。盡管建立北歐諸國防御同盟的計劃無果而終,但德國因素的加入,使芬蘭破環蘇聯條約系統的努力最終成功。”[4]1940年7月,德國開始籌劃進攻蘇聯。希特勒需要芬蘭實現自己的入侵計劃,而芬蘭“在那個時候,大多數的芬蘭軍事政治領導人認為德國是芬蘭反對俄國唯一依靠”[5]。所以芬蘭就很自然地成為了德國的并肩作戰者。
德國希望芬蘭參與巴巴羅薩計劃。“芬蘭的角色是要‘制壓蘇軍的漢科基地,并在北方集團軍向列寧格勒進軍的過程中與其緊密合作,從拉多加湖的兩側同時進攻。”[6]但德軍并沒有告知芬蘭真正的計劃,直到1940年5月底的一次訪問中,芬蘭終于搞清楚德國很可能不久后進攻蘇聯。“因此芬蘭,作為在戰爭中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之一,想要從德國和同盟國的戰爭中撇清自己。”[7] 1940年11月,蘇德就芬蘭問題進行了多回合的談判,雙方都不肯讓步。“芬蘭甚至比巴爾干更能刺痛它敏感的神經,因為芬蘭將是未來對蘇戰爭的重要側翼,對德國來說有著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盵8]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雖然芬蘭加入了對蘇聯的戰爭,但芬蘭人在這場戰爭中盡力保持了中立。“一旦蘇聯進攻芬蘭,赫爾辛基政府把沖突區分為冬戰的續戰,不與德國結成任何聯盟。”[9]芬蘭的目的就是收復失地,然后轉攻為守。但是一旦卷入戰爭,夾在兩個強大國家之間,弱小的芬蘭就身不由己了。直到1944年斯大林發動全線反攻,一舉突破了芬軍戰線,迫使芬蘭退出戰爭,芬蘭才真正置身事外。同年9月,芬蘭與蘇聯簽訂了蘇芬停戰協定。
(三)二戰后“芬蘭化”現象正式出現
戰后的芬蘭損失慘重,但政府積極進行戰后重建,這其中也包括調整對鄰國蘇聯的政策。1944年11月,巴錫基維政府上臺,這位新總理努力使蘇聯消除疑慮。芬蘭嚴格履行了1946年《巴黎和約》的規定,并且實施了一系列親蘇政策。在芬蘭戰后向和平時期轉變的階段中,由于芬蘭的“努力”,芬蘭與蘇聯終于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友好。1948年是轉折的年份,捷克布拉格事件使得緊張氣氛達到高潮,共產黨奪權迫使資產階級退出政府。幾乎是同一天,斯大林向巴錫基維發了一個照會,想要和芬蘭進行友好互助條約的談判。1948年的蘇芬友好互助條約意義重大,它是戰后蘇芬關系的基礎?!胺姨m化”現象基本產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