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園聯系手冊》里的“信”
嘉嘉媽媽(女寶,幼兒園中班)
孩子上幼兒園后,我總是很想知道她在幼兒園里過得怎么樣:飯吃得多不多,睡覺睡得好不好,有沒有和小朋友有不開心……
但是,問孩子吧,她到底還小,問東答西,問十答一,根本問不出什么來;問老師吧,看老師一個人要忙活那么多孩子,還經常被家長圍著問這問那的,我也不太好意思再擠進去給老師添亂,況且這種時候去問老師,老師根本沒辦法靜心回答問題。
后來,我就在孩子每周五帶回家的《家園聯系手冊》里給老師夾一封簡短的信,把孩子這一周在家里的一些情況反饋給老師,有孩子的進步(比如說特別喜歡哼唱老師新教的歌謠、努力練習舞蹈動作等等),也有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談一些我的想法,也表達了希望得到老師什么樣的幫助。
孩子的老師也會回信,與我們分享她在幼兒園觀察到的孩子的情況,她覺得孩子哪些方面特別棒,哪些方面有進步空間等等。
我覺得與其堵著老師追問,不如用簡短的信的方式與老師交流,這樣老師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信息,也能從容地反饋給我們一定的信息。
我與老師的“有限互動”
趙卓爾媽媽(男寶,幼兒園小班)
很多媽媽都恨不得對孩子在幼兒園里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
我的一個朋友就對她兒子的幼兒園特別滿意,因為教室里裝了攝像頭,實時發送給父母,她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抽空“盯”著兒子的種種動靜。
她對我盛贊幼兒園的“貼心”,我卻覺得大可不必。
雖然說孩子現在還小,但他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而且我選擇了這家幼兒園,就代表了我對幼兒園和老師的信任,大概沒有老師會愿意自己曝光在全班十幾個小朋友對應的幾十個家長的“時時注視”中。
我與兒子的幼兒園和老師的互動算是比較“有限”的,僅限于老師每周發下來的聯系冊上的一些互動,不是我對兒子漠不關心,是我和孩子的爸爸都覺得,男孩子不需要被關注太多、太細,粗放一點反而對他的成長有利,而且基于我們對老師的了解,很確定老師是非常認真、負責的,這就足以讓我們放心了。
有一次,兒子和小朋友打鬧的時候磕破了嘴唇,老師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們,我趕到幼兒園的時候,年輕的老師比我緊張一百倍,反而是我安慰她:不會有嚴重后果的,沒關系的,小男生受點傷很正常的。
“e時代有效互動法”
姚思璇媽媽(女寶,幼兒園大班)
思璇的老師是一個很年輕的女老師,很開朗,很活潑,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歡她,兩年下來,連我們家長也和老師建立了非常好的關系。
我們有一個媽媽建了一個微信群,把幾個平時來往比較多的媽媽都加了進去,還邀請了老師,老師欣然同意了。
于是,我們這些媽媽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請老師特別注意的地方,都會在微信里告訴老師。不過,我們很注意“說話”的時間,提問的話,基本上都是在老師下班之后,需要請老師今天特別注意的地方,就在一大早老師還沒上班前告訴老師。老師非常可愛,除了回答我們之外,還會跟我們分享一些孩子們在幼兒園里的精彩瞬間,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
老師說,她也挺歡迎這種方式的,一則能迅速全面地掌握孩子當天的狀況,二則有什么事情也能第一時間反饋給家長,另外,她這邊需要家長配合做什么事情,也會第一時間問我們是不是有時間,我們當然義不容辭地全力配合了,合作非常愉快!
除了微信,QQ、飛信等都是和老師溝通的好工具,只是不管什么樣的方式,作為家長,需要換位思考一下,對你來說,你的孩子是唯一的,但老師一個人要管那么多孩子,不可能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的孩子身上,所以溝通是必要的,但溝通要盡量“簡短”、“有效”。
“圍墻”和“玻璃窗”
希玥媽媽(女寶,幼兒園中班)
因為爸爸工作的關系,希玥之前是在香港上的幼稚園,香港的幼稚園是半天制的,中午吃完飯后,我們就會把她接回來,去幼稚園對她來說,就像去游樂園一樣。
回上海之后,她插班進了小區里的幼兒園,要上滿全天,她很不適應,特別是小朋友們下午都要午睡的,希玥一直都沒有這個習慣,結果她只能自己一個人在教室里玩玩具。
一想到她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在教室里,我特別難受,就忍不住想去看看她,結果發現幼兒園的圍墻好高啊,根本看不到里面。而之前在香港的時候,她的幼稚園四面(除了廁所)全部都是玻璃窗,孩子們看不到我們,我們卻能看到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不過好像也沒有什么家長“圍觀”的。反倒是現在這么高的圍墻,經常還能看到有不放心的奶奶或者外婆扒在圍墻的縫隙使勁往里面看的。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經常說要加強家園互動,我真希望互動先從幼兒園的“圍墻”開始,也許“圍墻”變成“玻璃窗”之后,“家”和“園”不需要“互動”,也能自然地融為一體了。
從“家園互動”到“家校互動”
鄭宇軒媽媽(男寶,小學一年級)
既然是“互動”,肯定是相互的,作為家長的我們有我們的需求,作為老師的園方和校方自然也有他們的需求。我覺得與其總是被動等著老師的“反饋”,不如主動走進校園、走近老師,真正地做到“互動”。
我全職在家帶孩子之前是圖書編輯,還是“故事媽媽”,軒軒特別喜歡聽我給他講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最大興趣。于是,從他小班開始,我就成了他們班上的“故事媽媽”和“編外老師”,每周去一兩次,帶好繪本和道具,去給孩子們講故事,非常受歡迎。
我還和家委會的媽媽們一起策劃了很多園內活動,最有意思的是親子跳蚤市場,現在孩子們的玩具和用品都實在太多了,每個小朋友都帶了一大堆來,自己標價,購買或者置換都可以,孩子們可激動了,最后又帶回家一堆“新”玩具。媽媽們也很激動,因為除了孩子的東西,家里的閑置物品也有了去處。親子跳蚤市場后來從每年一次變成了半年一次,又變成了三個月一次,軒軒畢業之后,聽說還固定舉行呢。
軒軒上小學之后,因為有了“家園互動”的經驗,我和小學的老師也建立了非常好的互動關系。我發動家委會的家長們,每兩個月請一位家長去給孩子們普及“職業教育”,我給孩子們講的是“一本書是怎么誕生的”,一個設計飛機的爸爸給孩子講了很多飛機構造和飛行原理的知識,最受歡迎的是一位警察爸爸,他給孩子們帶去了非常精彩的故事,同時給孩子們傳達了很多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的寶貴經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