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紅
普惠金融的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尤其是要為目前金融體系沒有覆蓋的社會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務。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離普惠金融體系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正規金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滲透率和覆蓋面不能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要素資源配置不合理、信用體系不完備等因素制約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為了充分了解山西省臨汾市普惠金融發展狀況以及農村小額信貸供需情況,筆者對臨汾市十六個縣進行了調查,特別是對永和縣、吉縣、大寧縣、汾西縣、隰縣聯片貧困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
臨汾市是一個傳統農業占比較大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以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為主,土地產出率較高,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特別是中部臨汾盆地,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稱“膏腴之鄉”和“棉麥之鄉”。共現轄2市1區14個縣,76個鄉,75個鎮,9875個自然村,土地面積為20275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39萬人,農村人口為238萬人,占比為54.33%;截至2013年末,全市GDP為1223.6億元,第一產業完成86.9億元,占總產值的7.1%,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68元,人均消費支出11357元。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末,各項貸款余額為845億元,其中農戶貸款余額為182億元,占比為21.5%。
農村小額信貸供需現狀
對農戶需求情況的調查
通過對100個農戶的問卷調查顯示,農戶家庭人口平均約為3.3人。人均家庭總收入7302元,收入的來源中糧食生產、經濟作物和家庭養殖等副業占58%,外出打工和開辦小型工商業的收入占41%,其他收入則為1%。家庭總支出5123元,主要支出項目是日常生活支出和教育支出,占60%;醫療支出和農業生產支出(如買種子,化肥等),占35%;其他支出則為5%。
農戶借貸意愿。調查中75%的農戶近幾年希望能獲得貸款,所希望的貸款需求解決途徑中,農村信用社占68%,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小額貸款公司占10%,郵政儲蓄銀行等商業銀行占2%,向親戚、朋友或私人借貸的占20%。
借貸資金額。被調查農戶希望獲得的最高金額為1萬~50萬元不等,最低也在1000元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實際上在農村信用社獲得貸款的最高金額有30萬元的,最低也有5000元。若從小額貸款公司、親戚朋友、私人或其他處獲得貸款的,獲得的金額為1萬~15萬元左右。
借貸資金用途。貸款用途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費、教育支出、醫療支出,占31%;農業生產支出、自辦微型企業支出等占69%。
貸款利率。無論從哪里獲得貸款,大部分所能承受的最高利息是月息2分(2%)左右,若在農村信用社或小額貸款公司實際獲得的貸款利率月息則為1~2分。若從親戚朋友、私人或其他處獲得貸款的,貸款月息為1~5分。
貸款期限。若在農村信用社或小額貸款公司獲得的貸款期限為1~2年,還款頻率主要是到期一次性還款。若從親戚朋友、私人或其他處獲得的貸款期限多為1~24個月,還款頻率主要是按月或其他方式等(占76%),也有到期一次性還款的(占24%)。
貸款方式。貸款方式中有擔保或抵押的占94%,信用貸款方式占6%,擔保抵押方式大多為親戚朋友、私人擔保,占98%;需要其他人或單位擔保的,占2%。
申貸獲得率。據調查,近三年來81%的農戶有過向別人借錢或貸款的經歷,申請貸款的次數為1~5次不等,實際獲得貸款的次數1~2次。實際獲得貸款的農戶占申請過貸款農戶的比重約為50%左右。
未得到貸款的原因。申請貸款的農戶未得到貸款的原因一是自身信用等級評定未通過,二是提供不了擔保人資料等,不符合貸款條件。
金融機構小額信貸供給情況
網點覆蓋情況。據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永和、吉縣、大寧、汾西、隰縣聯片貧困區共有銀行業機構營業網點82個,機構類型包括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共安裝ATM機65個。金融服務空白區:汾西縣有六個鄉鎮,永和有三個鄉鎮,其余四縣沒有金融服務空白區。
開展小額信貸的基本情況。據調查顯示,目前“五縣”只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開辦農村小額信貸業務。平均每網點服務農村人口數為2000余人。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貸占比(2013年)分別為10%、21%、51%。貸款利率(2013年)分別為7.8%、14.58%、13.104%,貸款額度上限(2013年)分別為5萬元、10萬元、30萬元。
貸款方式中,農村信用社以信用方式為主,占比為91%,擔保方式占比為9%左右;其他機構大多為抵押或質押方式。申貸條件為從事農業、加工業、運輸業、流通業和商貿業的農戶,能夠提供擔保或抵押且已簽訂擔保或抵押合同的農戶。
信貸投向為支持“三農”、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
開展小額信貸存在的困難:一是社會信用環境不好,各機構普遍有“慎貸、懼貸”的現象存在;二是擔保人或抵押人的擔保(抵押)法律責任不好落實;三是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的債權不好落實。
存在的問題
從農戶的角度講
金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滲透率和覆蓋面不能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需求。主要表現為:一是網點覆蓋面不能滿足農戶和農村企業的要求,金融服務空白區較多,這樣以來使部分在農戶獲取金融需求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從而影響普惠金融體系發展。二是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不完備。目前,農村信用社在鄉鎮設置的ATM機,金融產品僅限于存款、取款、貸款和匯兌,新的金融產品如網上銀行、支付、繳費等金融業務在農村未得到普及和推廣。三是多數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商戶信用貸款占比偏低,遠沒有達到目標比例,信用社主動營銷的力度還不夠。
農村要素資源配置不合理、信用體系不完備等因素制約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自身的制約因素。農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科學種、養殖技術不過關,種植、養殖“單兵團”普遍存在,集約化、科學化、規模化“多兵團”種養不常見。據鄉寧縣農村信用信息數據顯示,采集的5.59萬戶的信息中,戶主具備大專學歷的僅有158戶,具備高中文化的2510戶,初中文化24670戶,小學文化25695戶,還有部分戶主屬于文盲戶,農戶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真正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仍不多,創業意識不強,創業技能多數都存在“安于現狀,不求改變”的心態,小富即安、小成即滿地傳統觀念仍然比較普遍。
二是農村信用環境的制約因素。一方面由于宣傳不到位,以至有的農民錯誤地將農業貸款看成扶貧救濟款,直接影響到農業貸款的發放、使用與回收。另一方面農戶對自身“信用”關注度不高,信用意識淡薄,使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懼貸”“惜貸”心理,有富余資金不愿投放。以大寧縣為例,截至2013年6月底,大寧縣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37742萬元,不良貸款11247萬元,不良占比達29.7%,有不良記錄的農戶為8436戶,農行與農信社相加剔除重復農戶,有不良記錄的農戶為11161戶,占縣轄農戶總數的66.8%,這也意味著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戶失去了貸款資格。
從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講
小額信貸業務中面臨風險多。首先,從收貸風險來說,由于一部分農民文化層次相對較低,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導致了小額信貸在收貸過程中存在信用風險。其次,即使收貸風險不來自于貸款人本身,也可能由于貸款人所從事的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或受自然環境及市場環境影響大的特點,導致貸款人無法實現收入及時還款。
小額信貸機構收益能力低,運作缺乏持續性。目前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發展形成了貸款成本過高而收益水平低、財務持續性差的現象,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運作成本與經營效益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是影響小額信貸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小額信貸的運作方式決定了它的特點是筆數多、金額小、管理復雜,人力資本耗費大,這也就決定了小額信貸運作成本會比較高;另一方面,利率低導致小額信貸業務的收益水平也低,而且小額信貸資金來源缺乏持續性。目前小額貸款公司被認為是非正規金融機構,不得吸收存款,其發展受到許多制約。
單一的扶貧目標。農村小額信貸就是單一以扶貧為目標的,此目標不具備提供多樣化信貸產品的能力,更可能使機構無法持續發展。這種單一的扶貧目標忽視了小額信貸主要是一個以服務廣大低收入人群的新型金融產業的功能,使政府推行的小額信貸失去了追求自負盈虧及自我發展的機會,增加了操作成本,降低了償還率,增加了風險,最終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普惠金融的產品仍然較少,特別是符合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門檻普遍較高。目前盡管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設計較以往有所改善,但是農民朋友受自身經濟狀況、抵押擔保物缺失等一些實際障礙,難以獲得銀行的支持,導致普惠金融的發展受到限制。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涉農產品都需要農戶提供擔保和抵押,真正憑自身“信用”獲取貸款的產品不多,農戶的金融產品仍然存在授信額度不高、利率優惠不多、門檻較高等特點。
發展普惠金融相關建議
政府部門應積極探索建立風險補償機制。農業的弱質決定了小額農貸的投入政策性較強,風險較大。因此建議政府部門應盡快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完善農業貸款擔保體系,設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主要為農戶提供互助性的保險以及為農信社貸款提供保險業務,增強農業和農戶風險抵抗能力。一是成立擔保機構,為農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擔保。如有關部門牽頭,各專業協會、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等出資成立各行業風險擔保基金,對缺少資金想貸款,又提供不出有效的抵押、擔保的種植戶、養殖戶、專業合作社等提供擔保,可有效解決種植戶、養殖戶、專業合作社等無有效抵押、擔保問題。二是大力推動農業保險,減少農民因不可抗力而帶來的損失,各級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引導農民主動參加農業保險;可參照農村醫保措施,對從事農業產業化的可立項入保;對農業入保的可由財政按一定比例進行補貼。
加強金融監管,完善制度建設,為小額信貸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首先,制定針對小額信貸的法律制度,對小額信貸的法律地位及發展方向進行定位,為小額信貸的發展提供法律基礎。其次,實行財政、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為農村小額信貸提供良好的財務環境,進而提高小額信貸的社會公信力。再次,明確金融監管部門職能,建立多層監管機制,促進行業規范。最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時,把小額信貸機構納入農村金融多層次服務體系中進行規劃。
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滿足普惠金融各類主體不同需求。一是金融機構應針對抗風險能力弱,缺乏有效抵押物,與銀行對接困難等問題專門為其量身打造與之相對應的信貸產品。二是農村信用社應創造條件,降低門檻,對農戶個體經營者、個體企業積極開辦小額信貸。同時對低收入農戶采取針對性措施,在貸款條件、貸款利率等方面簡化手續,解決這一層面農戶的金融需求。三是積極引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時調整服務方向,拓寬服務領域,不斷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使農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構建多方位的“信用信息”更新保護長效機制,為普惠金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壞境。一是加強數據庫動態管理,保證征信機構能夠多渠道地獲取個人信用信息,并進行定期更新管理,通過幫助農戶、低收入和貧困人群建立信用檔案,借助征信信息采集,擴大對這一人群的信貸等金融服務。二是擴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圍,加大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在農村地區服務的覆蓋面,將農業產業化農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信貸主體信息納入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并進行信用評價,發揮征信的信用識別和信用增進功能作用。三是在滿足授信機構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和控制的同時,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嚴格限制征信機構、金融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使用范圍和使用方式。四是按照評價管理辦法,落實各項激勵扶持農村經濟信用主體的政策措施,不斷增加助學貸款、消費信貸等服務品種,改進貸款流程,簡化貸款手續,有意識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信貸支持,幫助弱勢群體致富,不斷彰顯“信用”就是財富的效應和輻射能力。
構建多維度的支農惠農和財政補貼制度。一是制定并完善農村財政、金融扶持政策,鼓勵增加農村貸款投入,對在農村地區開辦的金融服務給予財政扶持和稅收優惠。二是金融與財政政策的加強配合。探索建立普惠金融貸款補償機制,建議將政府的資金幫扶與銀行的商業運作緊密結合,將支農補貼、扶貧資金轉變支農風險基金,加大貼息、扶貧基金效應,將“輸血”變成“造血”,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做實普惠金融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臨汾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