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從國道下行,沿著一條右側是自行車專用道的鄉村柏油路飛馳,兩旁秀麗的風光讓這段約7公里的路程,變得如此的短。仿佛一愣神間,我們來到了官莊村集鎮。入口,是正在建設中的柑橘生態廣場,農產品交易中心、柑橘文化博物館、高端農家樂規劃有序;街道兩旁,是一棟棟徽派風格的居民樓,清雅脫俗、古樸典雅;遠處,柑橘生態產業園繁茂蒼翠,青山綠水環抱。官莊,真不愧是宜昌城郊生態第一村。
這次采訪,我們均覺得有兩個遺憾,一是半天時間太短,無法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二是官莊的村書記正在和臺灣客商談項目,沒能采訪到。不過收獲仍然很大,也似乎找到了唯美鄉村的成因:一幫務實為民的村官。
閆瀟:鐵了心扎根農村
閆瀟是90后的大學生村官,初到官莊村,正值官莊集鎮改造,打造“宜昌城郊生態第一村”的火熱階段。他在網格建設的3個月里,跑遍全村42.3平方公里,時刻不忘為群眾排憂解難。
官莊村三組81歲老人張芝德,是一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由于特殊原因,早年遺失了退伍軍人證,多次到民政部門反映情況,卻總是無功而返,一直無法領取退伍補助讓老人感到失望、無助。
一次閑聊中,小閆得知情況,決心不讓老兵流血又流淚,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一位同期戰友作證明,這絕非易事。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張芝德反復回憶、小閆多方尋覓,經歷一番波折后,最終如愿找到一位老戰友。開證明、寫材料、遞手續,很快,張芝德的補助就落實了。“一個月60元,雖不是一筆大數目,但看到老人嘴角露出的笑容,讓我倍受鼓舞。”小閆第一次體會到“責任”二字的份量。
與村民打交道也并非一帆風順,難免遇到困難和委屈。一次,小閆配合街道食品藥品監督所到官莊某酒廠開展抽檢工作。酒廠老板以為是村干部帶領執法人員上門找茬,十分排斥。他看小閆是個“細伢”,便態度蠻橫、拒不配合。小閆耐心詢問,得知這名老板因材料不齊,兩次申辦證件未果,因此心里憋了火。最后在小閆的幫助下,酒廠老板補齊了相關證件。
閆瀟還充分利用專業知識,運作官莊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制作宣傳視頻、旅游攻略,積極宣傳推介官莊的柑橘、生態旅游產業。他說,自己要扎根官莊,圍繞村里優勢資源積極創業,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楊長春:為村里裝上寬帶
官莊是宜昌市首個接入光纖寬帶的村,這項工作,離不開默默奉獻的村副主任兼社區支部書記楊長春。
楊長春說,傳統的寬帶上網,早已無法滿足官莊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官莊是一個柑橘生產大村,僅2014年就銷售柑橘3.3萬噸,需要網絡銷售和信息收集支撐生產銷售。同時官莊也是一個人口大村,年輕黨員群眾對提升網速需求呼聲很高。“群眾的需求,要想方設法滿足。”
光纖要進入農戶,面臨著兩道坎:一是籌集資金難,二是鋪設施工難。
去年開始,楊長春就和村“兩委”干部跑區、跑街道,積極爭取美麗鄉村建設的信息化項目。楊長春的決心和信心打動了街道領導,在區里的支持下,落實了90萬元的建設資金。同時,他們到電信公司頻頻上門,爭取到建設方支持。
光纖到村,要從110戶農民家門口鋪設入地,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認為破壞了地面設施。村民魏某抵觸情緒最大,認為鋪設光纖與己無關。楊長春找他交心談心,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找,一次說不通就去兩次、去三次,當第8次談心之后,終于打通了魏某的疑慮。靠著楊長春一家一戶談心,鋪設工作才得到村民最大的配合,保證了工程的順利推進。
1月8日光纖終于鋪設到村,第一批50家農戶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網上沖浪的快樂,網速可達8至100M。光纖的接入,為官莊的春節增加了喜慶氣氛,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同時,柑橘生產合作社建立了網絡信息平臺,在網絡銷售各類農產品、收集生產信息更方便了。
杜金蘭:幫辦上門暖民心
杜金蘭說自己不是官,只是村勞動協管員。但我們采訪組不管,決定就跟著她,體驗半天村干部的日常工作。
早上8時30分,杜金蘭在村部領取了今天的工作任務。首先,她來到一組的李遠平家,送來了新一期《農技小報》。目前正值橘樹整枝,預防瘡痂病、紅蜘蛛的關鍵時期,《農技小報》刊載了這方面的專門知識。李遠平是村里的柑橘種植大戶,他說,柑橘種植是官莊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了改良品種提高效益,去年村里組織種植帶頭人專程到四川學習考察,并聘請農技專家定期到村開展技術指導,編印了《農技小報》。李遠平告訴我們,去年,品種改良后價格好,橘園又喜獲豐收,直接增加經濟收入2萬元。“現在政策好了,干部更貼心,與我們走得更近了。”
離開李遠平家后,杜金蘭帶著早上取來的300元救助金,來到了“五保戶”劉良發家。劉良發患有精神疾病,無法正常生產生活,村里積極向上爭取,為他落實了“五保”幫扶政策,義務為他提供各類代辦服務,就連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物資,都是村干部幫忙購買,再親自送上家門。這次杜大姐的到來,讓他這個月的生活有了保障。
沿著生態觀光路,我們又走進了村民王志權家,一家7口5人殘疾的境況令人震驚。王志權是杜金蘭的聯系戶,她隔三五天就會來探望一次,了解他家的生活情況,幫助他們做點家務,解決一些實際困難。這一次王志權又向杜大姐反映了他的“微心愿”,希望今年能繼續參加殘疾人看護培訓,更好的照顧家人。杜大姐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錄這一情況,并承諾盡快聯系落實。像王志權這樣的困難家庭,全村還有37戶。在宜昌市開展“我為群眾辦件事”活動以來,該村進一步完善了黨員聯戶制度,由黨員或致富能人定點幫扶困難群眾,使他們能共享村級發展的成果。
半天很快就過去了。告別的時候,杜大姐指著村口的官莊特色鄉村建設規劃設計圖,自豪地告訴我們:“歡迎你們明年再來,到時這里又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