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4月18日,武漢市啟動了一項敢為人先之舉:打破以往對參事身份、學歷、職業的限制,從市民中公選“布衣參事”。當年5月29日,胡全志、陳勇、施嵐等3位武漢市民,從時任武漢市市長唐良智(現任成都市市長)手中接過聘書,正式成為政府參事。如今3年屆滿,他們到底是政府展示政治開明姿態的“花瓶”,還是真正成為了表達社情民意,參與公共決策和監督政府工作的參事?帶著這一疑問,本刊記者近日作了專題采訪。
中國公車改革第一人、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也是武漢市政府參事。近日,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布衣參事的數量可適當擴大,最好能有6人。而在2012年,他的建議是“先充實一下,嘗試一下,(布衣參事)最好不超過10%。既可以收集意見,又不影響參事總的格局”。據悉,武漢市政府參事編制為40人。
態度的改變,是因為葉青親身感受到了布衣參事的專注與熱忱,看到他們發揮了百姓貼心人、建言直通車、政事監督者的作用。
布衣本色敢于直諫
就任武漢市政府參事后,胡全志常常會接到許多電話,有求助的、有提建議的,內容從拆遷到小區競選黑幕,甚至包括汽車噪音問題。“有些問題超過了我能做的。”胡全志說,他的工作方法是,關注重大事件和自己有認識、有能力解決的事情。陳勇和施嵐則在自己的專業和特長上,用自己的力量推動著武漢的發展與進步。
武漢市政府參事室負責人總結,他們3位的共性特點:公共責任、公益熱忱、公事專注。
湖泊是武漢的特色資源和城市名片。胡全志調查發現,中心城區40個湖中,仍有不少湖泊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水質極差,水生植物不可生長,湖里不見魚兒,湖面不見水鳥,有湖無景,了無生趣。以大名鼎鼎的漢陽蓮花湖為例,雖名為“蓮花湖”,湖中卻多年不見蓮花。主要原因是水體富營養化,水華嚴重,透明度低,水下光照不足,截污不徹底,形成水生植被障礙。他認為,“如果不進行生態修復,這些湖則名存實亡,甚至成為蓄污納毒的小‘水庫,失去生命的湖其實也失去保護的意義”。
為此,胡全志在匯集網友智慧后建議,市政府每年辦一件湖泊生態修復的實事,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城區湖泊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形成一湖一景或多景。如可將蓮花湖作為首選的修復樣板,再現古詩中“石鏡三更見,荷花一丈長”的勝景。此建議得到武漢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積極響應,相關措施正在制訂中。
去年,陳勇在蔡甸區白蓮湖廣場舉辦了“武漢與法國——文物文獻收藏展”,展示了300多件他精心挑選的法國有關武漢的老明信片、老照片、老書、老雜志、老地圖、老設計圖紙、老器物等珍貴文物,時間跨度達190年(1748年-1938年)。他說:“這個展覽也印證了武漢這座城市與法國深遠的歷史交往。”同時,他向武漢市政府建議,對正在規劃中的中法生態新城,應重視“法國與武漢”人文元素,并融入新城規劃之中。該建議得到唐良智的批示。
作為全國最年輕的參事,施嵐在受聘為布衣參事時就形成了一個新習慣,寫“布衣參事”履職日志。最讓他自豪的是建言呈送到了中央領導的案頭。2013年10月,他和武漢市政府其他參事共同完成的建言報告《網絡倒逼政府轉型:“通”則不“痛”》,被國務院參事室主辦的內參刊物《國是咨詢》刊登,直接報送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部級主要負責人。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布衣參事的核心是要保持布衣本色。深入群眾中去,傾聽民間呼聲,匯集民間智慧,且敢于直接諫言,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布衣參事。3位布衣參事經常帶著問題追問職能部門,會不會得罪人?對此,他們均表示:“出于公心,即使得罪人也不怕。”
如何評價布衣參事的履職成績?近日,唐良智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當初請他們加入到參事隊伍,是希望建立一個正常的渠道,在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和城市建設、管理等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從實踐看,這種渠道確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布衣參事讓政府更多、更直接、更鮮活地了解了民情、民意,同時推動了政府開門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貼近市民需要,從而更好地促進了城市發展。
充分調動民間智慧
受聘布衣參事,等于獲得了“特權”:建言可直通市長辦公桌。同時,武漢市相關法規規章草案、有關民生的政策措施,也會征求他們意見。他們還可以列席市“兩會”。
然而,對于千萬人口、科教實力全國第三的大武漢來說,如何讓更多民意民智通達市府決策者?其實,敢為人先的武漢,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更多熱心市民參政議政。黨代會、兩會期間,武漢民間火熱獻策,電視問政、網絡問政更是創下收視紀錄,這些從側面折射出民間反映訴求的熱切,也是武漢廣開言路、廣納民智的信號。
選聘布衣參事,對步入快速發展期的武漢,僅僅只是開始。
2012年秋,武漢市政府參事室聘請張楚培、霍成龍等6人為特約信息員,他們被媒體稱為“準布衣參事”、“編外參事”。其實,6人是布衣參事海選的9強選手,只是前3強成為正式參事。他們將與布衣參事一道,收集民意訴求和建言,為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提供參考。
特約信息員關升紅從20歲起,就開始關注養老,至今已有30多年。他建議,養老項目重在可及、可托付、可持續,武昌地處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征地難、征地貴,在江灘、公園等廣大老年人戶外密集活動場所,適宜建立“老年日間托管中心”。如戶部巷社區建成的微小型養老院,入住率超過五成,“一鍵通”有效運行,老人24小時得到妥善照料。
生于河北,求學和創業于武漢的霍成龍,剛過而立之年。他希望在城市的發展中,能夠發出新武漢人的聲音。2014年,武漢市出臺大學生創業就業落戶相關政策。這項政策落實怎么樣?有條件享受這項政策的人,是怎么想的?霍成龍在工作所在園區走訪了10幾家企業,抽樣了解情況,總結出 “新武漢人五怕五盼”,通過參事室遞交市政府,“沒想到,其中一些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納,還得到了市領導的批示。”
這些布衣參事、準布衣參事們,本身是普通百姓的一員,他們是民生的“溫度計”,是群眾身邊的“意見箱”。百姓生活有哪些現實困難?市政工程如何規劃才能各方滿意?城市管理存在哪些短板?通過布衣參事等民間觸角摸清問題,決策才能減少失誤和偏差,更有準頭。基于這種認識,武漢市相關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法規、措施時,經常會邀請他們參與。
武漢市水務局召開湖泊保護與污染治理長效機制建設研討會,邀請胡全志作為代表;2013年,武漢時隔19年后重新啟動“禁鞭令”,里面也有布衣參事的聲音;布衣參事還受邀參與物價聽證、征集十件實事意見、檢查考核驗收等各項活動……
同時,在他們的引領作用下,武漢市民參政議政的熱情高漲。據了解,自布衣參事上任后,武漢市政府參事室接收的市民建言數量,較之前增加了60倍。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趙振宇認為,布衣參事的產生,搭建了民間智慧建言的又一個平臺,擴寬了獻策的又一條渠道,很好地調動了民眾參與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民間智慧。
一切都在改變進步
武漢市政府參事室業務處處長吳遠舟,長期與布衣參事打交道。他說,布衣參事最大的特點是有工作熱情,積極性和出勤率較高。自從布衣參事加入到參事隊伍后,參事工作整體實力、影響力、活力都得到了增強,為參事工作開拓了思路,豐富了形式。
據介紹,自1950年成立至今,武漢市政府參事室可劃分為3個階段,1950年至1988年是“輔政”,1988年至2013年是“咨政”,2013年開始以“智政”,努力向“新型智庫”轉型。
選聘布衣參事以前,參事主要是由“兩正一高”:正局以上黨政領導、正教授、高管以及知名成功人士等組成,普遍年齡偏大。由于事務繁忙、精力有限,極少數參事甚至5年任期里一篇建言都沒有。布衣參事的加入,為參事室注入了新的生機。
當然,從熱心市民變身為布衣參事,許多東西都需要磨合,磨合過程中,改變、創新、進步接踵而至。
胡全志初任布衣參事時,恨不得每天一個建言,熱情非常之高,發聲的愿望特別強烈,但問題反映得多,真正能落實和發揮作用的建言卻很少。胡全志曾抱怨,機關工作效率太低。而有的布衣參事在撰寫建言報告時,長篇累牘、引經據典,把事項說得面面俱到。
參事室負責人對他們說,建言的品質和有效轉化,是參事工作的生命。一位市長,每天的公文閱讀量超過4萬字。要讓自己的建言得到市長的關注和重視,必須“不說正確的廢話,只說稀缺的諍言”。
于是,一種全新的“專項戰略解決方案建言體”在參事室誕生。簡述事件、直指核心、理析因果,重點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標題如新聞言簡意賅且吸引眼球,文章分小標題表述準確,追求簡讀、快讀、圖讀。在這一基礎上,參事室還提出大背景下的微創新,推出《微言咨政》、《咨詢摘報》等,作為“民意民智的特別通道”,以百余字短文建言獻策,上報市長辦公室。
每年,參事室根據參事報題、部門薦題、參事室組題、網絡征題等形式,選取有價值的課題,結合參事們的特長特點來分別“破題”,每年至少完成17篇課題研究,并依據布衣參事的特長和優勢,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課題,與其他專業參事一道開展調查研究。參加完一項關于“社會組織”內容的課題調研后,胡全志感慨,以前從來沒有這么系統、全盤地思考過一個問題。他說,城市快速發展,必然會遇到千頭萬緒的問題。通過任布衣參事,“讓我更加明白了意見與建言的區別,意見需要嚷,但更需要建設性的建議。”
參事室還組織開展了以“民間智慧”為主體的微觀點、微建言座談活動,分別就地鐵細節改進和大學生就業創業,組織布衣參事乘坐地鐵體驗考察、網民互動調查和到武漢大學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盡管形成的建議每條只有二、三百字,但內容涉及地鐵安檢、公廁以及指示牌的進一步人性化完善等等接地氣的建議。參事室將建議收齊后,與有關部門對接探討其可行性,進而將確定后的建議提交市長審閱,得到時任市長唐良智的極高評價。
他們還早在2012年7月率先發起了成立“智庫聯盟”,匯集大專院校、新聞傳媒、網絡平臺、社會機構等16家單位,構建輔助政府決策、政策的智力支撐體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布衣參事”讓決策更接地氣》,在3年的實踐之后,似乎在向更豐富的層次演變。猶如蝴蝶效應,一次破冰帶來的變化如此之多:機關為民使命更加鮮明、市民建言類信訪年增數10倍、政府與市民的互動變得更加生動豐富有效……
收獲與再探索方向
3年前,葉青認為,武漢市首開先河海選布衣參事,或將對中國參事制度產生影響。
眾所周知,布衣參事是普通市民和市長智慧碰撞擦出的火花。但現在隨著3年屆滿,新一屆布衣參事海選即將啟動,布衣參事實踐中,有哪些經驗、做法值得總結,或可啟示借鑒?參事室認為,最大收獲是通過“公開選聘”、吸引“公眾參與”、搭建“公共通道”。
據介紹,選聘前的方案設計中,首當其沖的是選聘方式的權衡。起初有三種意見:第一,由市長直接來決定人選;第二,仍由單位推薦,幾個部門研究;第三,采用公選的方法。
前兩種方法都很安全,但武漢市政府都放棄了,選擇了最“麻煩”的一種,這不是因為想制造噱頭,是希望能真正選出有質量的民間智慧。
選聘的標準也曾引發爭議。一是要求近三年建言獻策的成果,有領導批示或者媒體報道;第二,要提交至少3000字以上的策論。曾有聲音質疑,這樣的標準有定向嫌疑。但武漢市參事室認為,要求三年的建言獻策成果,是考察這個人是否能持續的、而不是一時沖動地去建言獻策。要求被領導批示或者媒體關注,考察的則是意見能否進入決策層,或者是被公眾認可。
選聘圍繞兩條核心標準:第一,選進來的人是否有參政議政的能力;第二,是否有參政議政的社會公德心。基于此,地域、年齡、身份、學歷、職業都有突破。選聘的核心理念是:在核心標準上要求突出,在程序上要求公正,而不在枝節上糾纏。
而在面試環節中,邀請了參事、專家、媒體、市民、部門代表等36人擔任評委,參聘者分別進行公開演講。這種方式,使從175位應聘者中產生的3位布衣參事,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比如胡全志,已13年堅持為政府提寫建議300余篇,總數達30多萬字。實踐也證明,3位布衣參事以超脫的身份、獨特的視角和“直通車”的優勢,確實使政府決策更接地氣。
談及“布衣參事”再探索的方向,以及對新一屆的期望,參事室負責人表示在思想和行動上,切實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最大的心愿是讓“布衣參事”能作為一種共同使命,持續吸引“熱愛武漢,擁有建設性建議”的人士,參與到“智囊沙龍”“市長悅讀”“建言獻策”“民意調查”中來,共建新型智庫,共享美好家園。
武漢大學教授宋儉建議,進一步完善布衣參事的選拔定位。因為目前選拔的布衣參事僅僅注重了個人自身的專業特長,在吸取民眾智慧、意見、建議方面還有欠缺。同時,他希望能夠增加布衣參事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