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連
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新興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結合文化產業工作實際,筆者以居民文化消費、調整產業結構、文化產業助力城鎮化建設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對如何拓展戰略空間,推進湖北文化產業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實施文化消費激勵計劃,拓展居民文化消費空間
對湖北文化產品消費的初步調查發現,看電視和讀書看報是湖北消費者主要的業余文化消費,而去博物館、觀看話劇和從事藝術品收藏的比例非常低,說明湖北省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還處于初級階段。
消費者平均每年用于文化消費支出3449元,約占全部生活消費的19%。對湖北省內消費意愿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如果條件允許,他們更愿意增加旅游、電影、話劇、舞臺劇、音樂會的消費,而最近一年內看過話劇、舞劇、戲劇、音樂會、演唱會、展覽會0-2次的消費者比例為76.86%,其中認為價格偏高的比例為40%,覺得附近場所較少的比例為35.43%,沒興趣的比例為24.57%。近27%的人在最近一年從未去過電影院,65%的消費者最近一年去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等場所參觀次數為2次以下,樣本數據除去學生群體外,最近一年從未去過圖書館或社區圖書室的消費者比例為20%。這進一步證實了省內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還處于休眠狀態,幾乎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文化消費。
居民文化消費的滿意度直觀反映出文化發展現狀。據2014年3月國家級課題《國民文化消費狀況調查》顯示,4.12%的居民對本地區組織的文化活動表示“非常滿意”,27.46%的居民表示“滿意”,44.99%的居民認為“一般”,18.85%的居民表示“不滿意”,4.58%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滿意”。調查數據既顯示居民對文化消費的滿意度在不斷上升,同時也表明文化的發展與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這表明我省文化消費市場上升空間很大。
除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文化素養、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等外,筆者認為,應實施文化消費資助計劃,增強文化消費能力。文化消費市場產品價格虛高,制約著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部分文化產品價格定價主要針對高收入群體,這將許多中低收入消費者拒之門外。鑒于這部分人群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很大而支付能力有限,建議有關部門可通過發放文化消費補貼、建立文化消費信貸等方式,刺激這部分人群的文化消費,挖掘他們的消費潛力,以不斷拉動居民的文化消費,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上升空間。
二、調整結構、完善措施,促進文化與科技大融合
從傳統的文化產業結構看,我省已經有了發展演藝業諸如舞臺藝術較為成熟的經驗,也培植出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企業集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素質的提升以及對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增長的需求,我省的文化產業也面臨著調整結構的全新課題。作為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支持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特別需要促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創新領導機制。建立一個文化與科技主管部門的會商機制,協調部門資源,就共同推進現代科技服務文化研發、開展重大文化項目融合示范、培育優秀文化企業、建立文化示范園區(基地)等事宜進行實質性合作。
完善文化產業科技政策體系。建立“一業一策”的產業配套扶持政策,特別是針對數字內容業、設計服務業、廣播影視等科技示范作用顯著的文化產業,優先出臺促進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明確科技示范作用的關鍵環節。
加快文化與科技復合型產業的培養。支持高校設置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學科,支持高校聯合文化企業建立科技型文化產業培訓,重點培養創意設計、廣告會展、影視制作、動漫制作等文化與科技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加強面向技術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我省文化企業亟需建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可通過建立共享機制,實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向文化企業開放。建設技術交易市場,支持在新媒體系統開展創意內容信息服務,推動優秀文化作品傳播。完善各級文化產業園區現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承建技術服務平臺,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加強新興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如采取有力措施保護數字版權、核心技術、出版物知識產權等。依托文化企業、高校和社會團體,創新文化創作機制,營造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創新氛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品牌。
推進新興文化產業國際化進程。鼓勵新興產業機構、企業積極開展國際文化項目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鼓勵企業、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性會展、學術交流和國際性獎項評選,支持具有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科技文化產品進軍國際市場。
三、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以“文化化”深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建設全域規劃要注重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做到城鄉一體化布局,實現全覆蓋;做到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堅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高起點,為今后文化產業拓展留空間;注重文化產業對城鎮化的支撐,注重構建人居文化生態。以上這些均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落實。
以文化產業助力城鎮化建設。中心鎮和中心村是城鎮化建設的外在形式,是未來城市(鎮)的雛形,地域文化將在這里聚合,文化價值觀念將在這里形成,這是地域文化的生命根源。文化產業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地域文化要有文化產業作支撐,地域文化要通過產業與其他文化進行交融、吸收、繼承并創新。因此,文化產業一開始就要求城鎮文化有明確的定位,使文化產業適應地域文化并形成推動力,以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一體化發展也包括“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讓地域文化特質通過產業形式得到展現。僅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例,武漢作為省會城市,城鎮化建設條件相對優越,在城市圈中的龍頭地位、示范作用明顯,正在打造的“文化五城”和推進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已取得不俗成績。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文化特質應通過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凸顯。襄陽隨著經濟發展出現重視古都資源的傾向,而地面遺存已十分有限,但有豐富的遺址資源和“地下文化寶庫”。面對眾多的遺址資源,襄陽如能和“大遺址保護”工程相結合,創新發展文化產業,不失為一種雙贏的選擇。宜昌因三峽大壩風光旖旎而向旅游城市發展,水電名城享譽中外,產業結構調整給宜昌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產業發展機遇。
大力加強城鎮文化民生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近幾年我省在“三館”以及大劇院、美術館、音樂廳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上成績斐然。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我們應鼓勵支持民間力量在條件相對較好、人口相對集中、交通相對便捷的城鎮建設“三館”及其他文化設施,通過文化產業真正體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理解、尊重地域民俗民間文化,創造條件讓其與現代文化融合,聚合發展的正能量,變文化“軟實力”為支撐城鎮化發展的“硬實力”。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上掀起一股“創意城市”熱潮,以內容為主體、以創意為基礎的文化產業,將成為新經濟的核心產業,成為“城市化進程”新動力引擎,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標志。我們要抓住文化產業發展機遇期已經到來的重大機遇,因勢利導促其加快發展,為“五個湖北”建設,為推動湖北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湖北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