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毓
“你們做的湖北省創新團隊項目以高分獲得優秀。”近日,聽到這個消息,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青年教師王濤興奮不已,該項目的“點子”,是他博士后期間獲得的,“博士后流動站的工作經歷,激活了我的科研活力。”
武科大博士后流動站建站7年,6個流動站共招收培養博士后68名。該校分管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的顧杰介紹:“博士后流動站已成為學校學術骨干的‘孵化器,科技創新的‘新引擎,學科建設的‘助推器。”
從國內到國外,從實驗室到課堂
——“流動”助力成長成才
從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畢業,王濤于2009年成為武科大招收的第一名博士后,進入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師從“全國模范教師”李友榮教授。
“下企業”。導師對他說。做科研,需要了解企業,這點他很清楚。換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他來到武鋼。煉鋼廠、煉鐵廠、軋鋼廠……每個廠“蹲點”一個月。
導師鼓勵他“大膽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半年過去,王濤帶著“用傳感方法監測冶金設備健康狀況”的“點子”回到學校,一頭扎進實驗室。
為了推進研究,2011年導師派他帶著課題,背著研究材料以及學校提供的10萬元經費,前往美國休斯頓大學訪學一年。國外高水平的研究條件和檢測設備,使他的研究突飛猛進。回國后,他成功申請兩項國家基金項目,其中一項獲75萬元資助。
“王濤開辟的研究領域,現在是我們團隊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導師李友榮贊賞地說。
從學校到企業,從企業到學校
——“流動”激發科技創新
“不在學校,就在江蘇永鋼集團,或者在往返于它們之間的路上。”武科大材冶學院青年教師金焱,回憶博士后的工作經歷時調侃地說。
為了提高博士后的科技創新和服務行業企業的能力,武科大最早建立、也是招收人數最多的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動站,采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2011年金焱帶著永鋼“高爐爐缸內襯監控技術研究”等兩個項目,總經費50萬元,作為武科大和永鋼聯合招生的博士后進站,師從學校“首席教授”畢學工。每個月他“長途跋涉”到永鋼,勘測企業現場,了解技術問題。回到學校,在導師指導下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解決辦法。
企業的“鼎力支持”,導師的“傾囊相助”,一個個技術難題迎刃而解。他所做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永鋼的7號、8號和9號高爐,現場效果很好,后又被沙鋼、攀鋼采用,并申請專利9項。他感慨地說:“深入企業,不僅做科研‘接地氣,而且讓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從進站到出站,從培養到管理
——提供有力的成長支持
“2011年我在美國訪學,職稱申報相關的事宜全靠學校老師們幫助完成。”提起這件事,王濤充滿感激。當年,人在美國的他順利晉升為副教授。
人事處副處長鄒清華介紹,學校精心選拔了56位學識淵博、德藝雙馨的專家擔任博士后導師,與武鋼、南鋼等12個國家博士后工作站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建立江蘇永鋼、廣東韶關液壓件廠等14個湖北省博士后科研創新基地,8個湖北省博士后科研創新崗位。
名師的指導,多樣的平臺,科學的管理,不僅吸引了優秀的博士入站,而且培養了大批科研骨干。截至目前,已出站的23名博士后,僅近4年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8項。
武科大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博士后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是目前省屬高校唯一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