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近日,寧波市公交388路駕駛員徐杰,像往常一樣來到公司總調室考勤機前刷卡簽到。不過,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身體狀況選擇是否上班。據悉,這種簽到方式叫“情緒簽到”,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防范司機帶情緒開車,確保公交行車安全。
從表面上看,“情緒簽到”任性、輕率;而從本質上,“情緒簽到”則是對公交司機利益訴求的尊重和回應。和其他勞動者一樣,公交司機的心情和身體狀況并非一成不變的,一旦身體不適、心情不佳,“強行上路”不僅損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給公共安全增添了潛在的風險因子。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發展觀念和價值排序中,心理健康和情緒調節都處于一種被忽視、被漠視乃至被遺忘的邊緣狀態。面對勞動者的情緒波動和心理起伏,用人單位通常將其歸咎為主觀意愿出了問題。勞動者被集體地抽離了個性和特點,被硬塞在一個共同的身份之中,接受相同的對待,規訓出相似的反應來。殊不知,不同的勞動者在身世背景、生活經歷、興趣偏好、心理特質等方面卻存在著差異,“一刀切”的背后,說到底折射出的是勞動者的權利困境。
在現代社會,標準化、程序化的流水線生產,不僅影響了勞動力市場,也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進行了塑造和異化。一方面,講究效率、追求精準成為一種社會心態;另一方面,勞動者成為沒有感情、沒有情緒的工具,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機器人”。就此而言,漠視勞動者身心健康的“摩登”怪圈,不是銀幕上的故事,而是創新社會治理觀念必須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