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偲++張潔


說起博士,人們總是把它和專家、高薪、實驗室、科研課題聯系在一起,可在武鋼設備維修總廠有這樣一個華科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博士,他從大山里走出,扎根基層一干就是十幾年。
既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科研經費,整日里和職工們一起摸爬滾打,奔波在各條生產線上,盡其所能,將自己的所學全部用在了研究、解決現場技術難題上,這就是陶桂林。
摸爬滾打在一線
說起陶桂林,在武鋼維修總廠上上下下頗具名氣。身為電氣高級工程師的他,破解了許多被國外技術封鎖的程序塊、“黑匣子”。
采訪陶桂林頗費周折,第一次預約因現場臨時有問題而取消,第二次我們趁午飯時間來到他的辦公室,又撲了空。環顧四周,辦公室擺設很簡單,辦公桌草稿紙上是密密麻麻的計算公式,旁邊有一本被折了頁的《帶鋼酸洗線臥式活套詳解》。幾十分鐘過去了,仍不見陶桂林的真容,我們放棄了等待,直奔現場。
在車間,我們尋到了正在處理減速機擋板故障的陶桂林,60攝氏度的高溫使他的衣背濕了一大片。待故障處理完畢后,陶桂林一邊用破布擦著臉和衣服上蹭的黑油,一邊客氣地說:“不好意思。”
眼前的陶桂林,沒有知識分子的文氣,不怎么健談,一張黝黑的臉上總是掛著憨厚質樸的笑容。可一談起業務,他就來了神,CSP擺剪程序還需進一步優化,部分外國公司的封裝模塊已經解開了,我們再也不用受制于人啦……言語間流露出對武鋼設備系統不斷發展的期盼。
工作現場的艱苦條件,曾把一些學士、碩士、博士慢慢“嚇”走,但也留下了一批像陶桂林這樣的斗士孜孜地堅守。博士畢業至今的11年時間里,他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沉在現場,查看圖紙、程序,分析故障、思考研究設計方案及液壓系統工作原理。
關鍵時刻顯神通
1994年,陶桂林大學畢業后來到武鋼一煉鋼廠成為一名技術員,3年現場的歷練使他越來越覺得知識儲備的不足。
2004年,陶桂林一口氣攻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后,毅然回到武鋼。當時正趕上武鋼CSP籌建,大批的電氣設計圖紙陸續由德國寄往武鋼。他查看圖紙時,經常發現圖紙數據存在前后矛盾、不準確等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圖紙中發現的錯誤,會影響整個籌建進度。
作為廠里電氣設備的權威,陶桂林每天坐在電腦前,一次次查找錯誤參數和電氣設計的錯誤節點。由于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用眼過度,陶桂林經常感到眼睛疼痛難忍。實在不舒服時,他就滴點眼藥水,再繼續工作。后來經過統計,廠里發現經他查找并驗收后的圖紙共計有一萬余份!而且,圖紙的準確率達到了100%,為CSP產線順利建成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技術和經驗的增長,陶桂林對其它產線的設備也觸類旁通。去年大型軌梁線軋制百米重軌時,每3米會出現一個高點,結果廠家拒不收貨,賺錢的買賣賠錢做,廠里想盡了各種辦法但效果甚微,這可急壞了廠領導。大型軌梁線可是公司效益產線,武鋼百米重軌的產銷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是公司的品牌產品,現在出現“高點”問題,不僅影響了公司效益,更會有損“武鋼百米重軌”的口碑和形象。“高點”問題一定要拿下!
陶桂林經過觀察分析,果斷判斷出是系統背壓問題,可背壓究竟調多少呢?調小了不起作用,調大了易出故障。沒有金剛鉆攔不了瓷器活。他與現場的生產技術人員一起,重新分析重軌軋制工藝流程和各道次的設備工作特點,編制計算仿真程序對控制系統進行分析診斷。經過精確計算后,把背壓調到合適的數值,高點現象立刻被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困擾了多時的高點現象得以徹底解決!
2014年初,一直名聲在外的武鋼大型鋼板樁生產遇到了難題,生產出來的鋼板樁咬口尺寸不合格,無法澆灌,生產斷斷續續,廢品率較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陶桂林在“現場”一待又是一個月,面對新工藝新品種,通過調整輥子,最終一次試軋成功,此后一個月時間沒再出現廢品,現場的技術人員感慨到:“‘陶博真牛!”
無私幫帶忘小家
別看陶桂林學歷高、能力強,可他從來沒有專家的架子,周圍的年輕技術員有什么問題,他都知無不答。在他的指導下,許多年輕人都有了自己的技術專利和攻關成果。
技術員廖燈方是個勤奮用功的年輕人,可解決了現場很多問題的他,卻沒有自己的技術訣竅和專利。陶桂林適時提醒他,要多注意總結,要把自己的經驗轉化成成果,這樣既是對自己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指導其他技術人員作業。在他的關心和幫助下,廖燈方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技術訣竅,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作業區的技術訣竅小行家。
在四硅鋼調試期,陶桂林經常到現場對總廠年輕的技術員進行指導,并囑托他們要注意積累總結,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下次他來解答。只兩個月的功夫,技術員小趙就記下了滿滿一本,每次離開時,幾個年輕的技術員都依依不舍。如今小趙已是倒班的技術骨干。
數不清輔導了多少技術員的陶桂林,卻很少能夠照顧到家里。兒子已經12歲了,很多同學都會羨慕地說,你爸爸是博士,你的學習肯定不用愁!其實,他內心充滿了對兒子的愧疚。這么多年,他只參加過兩次家長會,很少有時間輔導兒子,經常在兒子熟睡后才回來……
2010年,陶桂林遠在襄陽農村的父親去世了,驚聞噩耗,他悲痛欲絕。陶桂林是家中的最小的兒子,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他上學。陶桂林原想工作后好好孝敬父母,可趕上CSP籌建,經常加班,還要出國培訓,忙得不可開交……來不及盡孝就失去至親的陶桂林,無數次地責怪自己為什么不早點接父親到武漢,自己的房子雖說不大,可總比家里的泥土房要好啊,不漏雨不漏風,自己也可以陪陪老人。但悲痛過后,陶桂林依然把精力放在了武鋼設備保產體系建設上。
近年來,陶桂林帶領工區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50余項,完成創新成果近300項,撰寫技術專利4項,在權威期刊公開發表論文3篇,先后獲得2014年度湖北省“最美一線職工”,2013年度“最美武鋼人”,武鋼集團公司“模范共產黨員”、“勞動標兵”、“優秀科技管理者”等榮譽稱號。
陶桂林的很多同學現在都是老板、大學教授,曾多次邀請他出去掙大錢,而他卻始終未離開生產一線,他說:現場就是我的實驗室,設備疑難就是我的課題,能解決現場問題比“博士”這個稱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