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點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黨要提升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牢牢抓住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工作主動權。省委領導同志也反復強調,在湖北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關鍵。當前,中國經濟進入增長新常態和市場化新階段,進一步提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全省廣大領導干部面臨的重大任務。那么,該如何提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能力?
核心是尊重市場主體地位
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核心是尊重計劃、執行計劃、保證計劃的權威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核心是尊重市場、尊重市場主體。
早在1959年2月和1960年5月,毛澤東同志就在湖北逐步形成并提出了“價值法則大學校”的思想。1959年2月,針對人民公社化過程中出現的嚴重違背等價交換原則的“一平、二調、三收款”現象,他強調“要嚴格按照價值法則、等價交換來辦事”。1960年5月,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大學校”。他強調,干部不能不懂價值法則,要求省、地市領導同志親自抓對干部的教育,要“辦好學校”,并聯系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及延安整風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強調對干部進行價值法則教育的戰略意義。
毛澤東同志提出辦好“價值法則大學校”,是基于人民公社化過程中出現了平均主義等違背價值規律的現象。他強調,“客觀規律不能創造也不能違背,如果違背就要受到懲罰。”當前,省委強調辦好“市場大學”,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強調政府部門要順應市場經濟要求,回應市場經濟要求,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改革政府職能、理順政府流程、完善政府治理手段和方式。要體現這一要旨,辦好“市場大學”必須把真正認識、尊重和運用市場經濟及其規律作為首要。
尊重市場經濟,首先要尊重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和企業家、勞動者和消費者,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主體和載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的主體。因此,尊重市場主體,是尊重市場經濟的前提。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是資源配置者,勞動者是被動的配置對象,消費者是被動的消費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資源配置者,勞動者是積極主動的生產要素,消費者則享有選擇產品和服務的主權。正是基于此,省委領導多次強調,要確立和落實“企業家老大”的理念。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勞動者偉大”、“消費者主權”等市場經濟理念。
重點是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
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重點是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發揮高度集中、統治一切的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主要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則是服務和保證市場這種作用的合理有效實現。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因此,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西方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基礎上的現代市場經濟。同時,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是通過一系列市場機制和市場手段實現的。提升黨政部門及廣大干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能力,重點是通過一系列舉措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一是放開市場。要打破“政府萬能”、“政府包打天下”的傳統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將一切市場能夠處理的事務及相關權利下放到市場和市場主體,嚴格劃定并遵守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近期中央發布的足球改革方案,核心在于足協與體育總局脫鉤,減少對足球事業發展的行政干預,放開對足球的行政管制,逐步實現足球事業的社會化和市場化。
二是培育市場。要從直接抓經濟逐步轉向通過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的軌道。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抓手和對象是企業、產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作對象和抓手是市場。要通過政策創新培育和增加市場主體,通過環境創新培育開放、統一、完善的市場體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逐步形成主體強大、體系完備、機制完善的市場,逐步走上通過市場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能的工作軌道。
三是監管市場。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存在著天然的缺陷,政府必須發揮好對市場的監管職能。要通過科學立法和規范執法,將市場運行納入法治化軌道;要通過市場信用體系和信用制度建設,將市場運行納入信用化軌道;要通過市場規則建設,將市場納入有序化軌道。
關鍵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提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能力,是經濟工作理念和方法的革命,關鍵是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國初期,中國走向計劃經濟體制,沒有經過大的波折,重要原因在于,計劃經濟體制和當時確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體制是高度吻合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運行沿著行政權力的部門分配和自上而下的軌跡進行。領導計劃經濟建設與領導革命戰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非常順暢地從革命戰爭領導者轉變為計劃經濟建設的領導者。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是經濟工作方法的根本性革命,而且,市場經濟是不斷創新的經濟,長期習慣了計劃經濟工作方式的領導干部如果沒有根本性的、持續性的觀念更新,很難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經濟工作方式和能力。
湖北與沿海的重要差距,就在于市場化的差距,在于領導干部市場經濟工作方法的差距。現實生活中,一些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在市場經濟面前,或手足無措,或消極應對,或設租尋租,或固守成規,就是這種差距的具體體現。因此,湖北領導干部要提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工作能力,關鍵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首先,要相信市場。市場是迄今為止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政府的信息、理性、視野、反饋等方面的缺陷,決定了在資源配置方面,政府存在諸多相對于市場的弱項,必須從內心深處相信市場。
其次,要研究市場。市場經濟是一所大學校,其中蘊含著大量經濟規律,這些規律,僅僅靠書本學習、現場參觀是難以把握的。例如,關于如何延伸產業鏈、如何提升價值鏈、如何打造創新鏈、如何建設產業集群、如何實現以資引資等關鍵環節的工作方法,必須深入到市場主體、市場運行、市場機制的層面去觀察、思考和研究,形成實踐能力。
第三,要運用市場。實踐出真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除了著眼于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外,還要充分運用市場的手段處理政府事務和執行政府職能。湖北一些地方將行政性國有資產整合起來,實行市場化運作和管理,對一些政府公共服務事項實行服務外包,對一些政府公共管理事項實行市場采購,都是運用市場的有益探索。
(作者系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省改革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