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火車誕生的地方,人們為了紀念斯蒂芬森,為他建造了巨大的雕像
沿用至今的“工”字形
最初的鐵軌,就是一根規整的鐵條,車輪在上面轉動是沒什么問題,但經常容易打滑、出軌。于是,鐵軌很快得到了改進,被做成凹槽形。凹槽形軌道可以有效防止車輪滑出,但容易在凹槽中積聚石子、煤屑。于是,它又“進化”了一次,被造成橫截面像漢字的“工”字形,這種形狀的軌道既穩定又可靠,一直沿用到今天。
話說18世紀,隨著蒸汽機等工業機械的發明,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大量的工業產品被源源不斷地制造出來。機器大工業需要大量的燃料、原料,也需要把生產出的產品送往各地進行銷售。那時候,運輸主要依靠水運和陸地上的馬車運輸,效率很低,完全滿足不了社會需求,每個工廠主都在期待著一種嶄新的交通工具的誕生。
沒有車先有軌
火車是一種奔馳在鐵軌上的交通工具,鐵軌是火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要說起來,鐵軌可比火車的資歷老得多!
16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和德國的礦山和采石場,鋪有一種用木材做成的路軌,在軌道上行走的車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動的。1767年,英國的金屬大跌價,有家鐵工廠的老板為了處理堆積如山的生鐵,便令人將生鐵澆鑄成長長的鐵條,鋪在工廠的道路上,準備在鐵價上漲的時候再賣出去。
可是,人們發現車輛走在鋪著鐵條的路上,既省力又平穩。于是,鐵軌先于火車誤打誤撞地誕生了。
放牛娃斯蒂芬森
鐵軌已經誕生了,火車什么時候才能出現呢?別急,歷史在等待一位名叫斯蒂芬森的放牛娃。
喬治·斯蒂芬森出生于1781年,父親是煤礦上的蒸汽機司爐工,母親沒有工作,一家8口全靠父親的工資收入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斯蒂芬森從小過著放牛娃的生活,直到14歲那年來到煤礦,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斯蒂芬森不久便成了名熟練的機械修理工。
此時,火車實際上已經有了雛形。1807年,英國人特里維希克和維維安造出了在普通道路上行走的蒸汽機車,但是由于車子過于笨重,在普通道路上難以行駛,他們放棄了這個發明。斯蒂芬森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開始研制蒸汽機車,他改進了產生蒸汽的鍋爐,把立式鍋爐改成臥式鍋爐。為了讓機車在鐵軌上行使得更穩當,斯蒂芬森在車輪的邊上加了輪緣,以防止火車出軌。
思量再三,斯蒂芬森決定把蒸汽機車放在鐵軌上行駛,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笨重的機車缺乏可以行使道路的難題。
“怪物”布魯克
1814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機車火車頭問世了。他發明的這個“鋼鐵怪獸”有5噸重,被命名為“布魯克”。布魯克可以帶動總重約30噸的8節車廂。
但是,布魯克還不能算是成熟的發明,因為它行動起來震動太大,甚至大到能把自己給震翻了。另外,如果能夠更快一點兒,布魯克也就更容易得到人們的喜愛。斯蒂芬森當然知道這些,他還在不斷地改進著。在以后的10年中,斯蒂芬森又造了11個與布魯克相似的火車頭,一次比一次更完善。
開啟火車紀元
1821年,一位名叫皮斯的先生籌劃鋪設從英國的斯托克頓到達靈頓的供馬拉車用的鐵軌,皮斯聽了斯蒂芬森的建議,就委托他制造一臺火車頭。斯蒂芬森受委托后,竭盡所能,制造出一輛新的更先進的蒸汽機車,他將它命名為“旅行”號。
1825年9月27日,斯托克頓附近擠滿了4萬多名觀眾,銅管樂隊也整齊地站在鐵軌邊,人們翹首以待新型機車的表現。忽然,人們聽到一聲激昂的汽笛聲,斯蒂芬森親自駕駛世界上第一列火車噴云吐霧地疾駛而來。機車后面拖著12節煤車和20節車廂,車廂里還乘坐著約450名旅客。
火車駛近了,大地在微微顫動。觀眾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火車緩緩地停穩,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銅管樂隊奏出激昂的樂曲,7門禮炮同時發放,慶祝世界上誕生了火車這樣一項偉大的發明。
這一天,這列火車以每小時24千米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到了斯托克頓,跑完了40多千米的路程。人類鐵路運輸事業也就從這天正式開始,隨即便在英國和美國掀起了一個修筑鐵路、建造機車的熱潮。僅1832年這一年,美國就修建了17條鐵路。斯蒂芬森也因為卓越的發明而被譽為“火車之父”。
火車的紀元,正式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