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鵬 劉江福
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失衡在乙肝急性肝損傷中的機制及臨床意義
林志鵬 劉江福
目的 探討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 分析治療前后的動態變化, 探討其臨床意義。方法 41例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 按照入院后4周病情恢復程度分為病情改善組21例與病情惡化組20例, 兩組患者入院時均進行凝血酶原時間與肝功能檢查, 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的水平,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的水平變化情況。結果 入院時病情惡化組的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及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顯著高于病情改善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病情惡化組的抗炎因子白細胞介素-10(IL-10)、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水平顯著低于病情改善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與入院時相比, 病情惡化組患者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情改善組患者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17水平均明顯下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的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相關指標進行檢測, 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患者肝組織損傷程度及判斷預后。
乙型肝炎急性肝損傷;抗炎因子;促炎因子;失衡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我國目前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例, 這些患者往往會發生急性肝損傷癥狀, 不同個體病情轉歸與預后可存在較大差異[1], 目前臨床上暫時無明確機理解釋這些現象, 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炎免疫反應導致的炎癥損傷受到廣泛關注, 已有研究[2]表明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病程中發生明顯免疫炎癥反應, 細胞因子水平可作為免疫強弱的標志。因此本研究探討分析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 分析治療前后的動態變化, 探討其機理及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感染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1例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 均符合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根據既往病史及入院檢查排除:①存在肝性腦病、自發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②存在肝硬化及肝癌;③6個月內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干擾素等影響免疫功能藥物; ④由其他原因導致的肝損傷, 如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 ⑤合并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 ⑥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虎吆喜⑵渌鞴僦卮蠹膊 8鶕颊呷朐汉?周檢測結果分為病情改善組(21例)和病情惡化組(20例)。病情改善組:年齡25~62歲, 平均年齡(43.82±5.03)歲, 男17例, 女4例;入院后4周患者臨床癥狀好轉、凝血酶原時間以及肝功能檢測結果基本正常。病情惡化組:年齡24~61歲, 平均年齡(43.04±5.14)歲, 男17例, 女3例;入院后4周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凝血酶原時間以及肝功能檢測無好轉或進一步惡化。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時采集外周靜脈血液標本, 檢測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時間(PT)等。入院時和治療1周時采集外周靜脈血, 分離出血清,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方法, 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35(IL-35)及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水平, 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內的說明書。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41例患者入院時肝功能指標與凝血酶原時間結果 患者入院時的ALT均>800 U/L, 符合納入標準, 兩組入院時的凝血酶原時間與肝功能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
2.2 病情惡化組及病情改善組患者入院時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水平對比 病情惡化組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均顯著高于病情改善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病情惡化組的抗炎因子IL-10、TGF-β顯著低于病情改善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間IL-35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病性惡化組及病情改善組患者入院時與治療1周后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水平對比 病情惡化組患者治療后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及抗炎因子IL-10、IL-35水平與入院時相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抗炎因子TGF-β水平與入院時相比有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情改善組患者治療后抗炎因子IL-10、TGF-β、IL-35水平與入院時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與入院時相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入院時41例患者凝血酶原時間與肝功能指標檢測結果()

表1 入院時41例患者凝血酶原時間與肝功能指標檢測結果()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TBIL(μmol/L) DBIL(μmol/L) ALB(g/L) PT(s)病情惡化組 20 1220.87±360.01 1017.71±419.57141.30±52.87 86.16±33.58 36.07±5.17 25.96±14.22病情改善組 21 1291.37±465.80 879.42±514.21 84.93±42.73 54.87±38.21 39.41±4.13 14.60±3.2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水平比較(, pg/ml)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水平比較(, pg/ml)
注:與病情惡化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TNF-α IFN-γ IL-17 IL-10 TGF-β IL-35病情惡化組 20 105.83±51.89 245.80±78.34 198.10±84.27 79.81±38.33 104.64±44.12 257.46±108.48病情改善組 21 56.08±25.65a178.87±51.83a108.69±57.20a149.43±61.45a154.88±58.69a228.13±92.44bP 0.006 0.029 0.011 0.028 0.038 0.536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與治療后1周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水平比較(, pg/ml)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與治療后1周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水平比較(, pg/ml)
注:與入院時比較,aP<0.05,bP>0.05
指標 病情惡化組(n=20) 病情改善組(n=21)入院時 治療后 P 入院時 治療后 P TNF-α 105.83±51.89 92.41±47.28b 0.624 56.08±25.65 36.42±24.00a 0.001 IFN-γ 245.80±78.34 230.89±72.56b 0.366 178.87±51.83 102.27±40.61a 0.006 IL-17 198.10±84.27 205.65±124.21b 0.499 108.69±57.20 66.22±38.50a 0.007 IL-10 79.81±38.33 99.51±35.84b 0.316 149.43±61.45 131.71±58.21b 0.311 TGF-β 104.64±44.12 185.63±58.21a 0.038 154.88±58.69 177.41±42.02b 0.414 IL-35 257.46±108.48 255.91±81.79b 0.726 228.13±92.44 261.17±80.59b 0.207
機體在感染病毒后可發生免疫應答, 免疫反應會引起炎癥反應導致細胞損傷及臨床癥狀。細胞因子參與并調節炎癥反應的過程, 促炎因子可以促進炎癥反應, 而抗炎因子則避免機體發生過強的免疫炎癥反應導致組織損傷。本組資料檢測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17及抗炎因子IL-10、TGF-β及IL-35水平, 并觀察其入院治療1周后的動態變化, 探討其臨床意義。
許多研究[4,5]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出現的免疫反應和免疫損傷的發生程度取決于機體內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間的平衡, 促炎因子過強可保證病毒清除, 但會造成組織損傷, 抗炎因子則是宿主針對組織損傷的反制手段。本組資料顯示,病情惡化組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高于病情改善組, 與相關研究報道相符, 這說明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促炎因子水平有關, 目前已有研究[4]通過對凝血酶原時間與TNF-α、IFN-γ、IL-17等促炎因子相關性分析后發現, 凝血酶原時間與促炎因子呈正相關,這進一步證實了TNF-α、IFN-γ、IL-17等促炎因子能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此外, 在本次研究中的病情改善組的抗炎因子IL-10、TGF-β水平高于病情惡化組,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抗炎因子能防止過度的炎癥反應。動態觀察治療1周后病情惡化組與病情改善組患者的細胞因子水平后發現,病情惡化組患者治療后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較入院時無明顯下降, 病情改善組患者治療后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則有明顯下降, 說明促炎因子水平隨著病情改善而下降, 病情惡化者則持續了促炎因子的高水平, 這與國內外多個研究[4-6]相符, 提示治療早期檢測促炎因子, 并觀察有無動態變化有助于臨床判斷預后。
綜上所述, 對乙肝急性肝損傷患者的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并觀察動態變化, 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患者肝組織損傷程度, 判斷預后。
[1] 馮巖梅,陳銘,李娟,等.肝炎肝硬化患者降鈣素原與肝功能的關系.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010, 24(6):468-469.
[2] 陳湖光,余春艷,孟雪芹,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4、12及干擾素-γ水平的觀察.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0, 18(3):195-196.
[3] 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 19(1):13-23.
[4] 程娜,張倫理,徐國榮,等.HBV感染的急性肝損傷患者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失衡的初步研究.廣東醫學, 2012, 33(8):1150-1152.
[5] Muto Y, Nouriaria K, Meager A, et al.Ehanced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nd interleulin-1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Lancet, 1988, 2(8602):72-74.
[6] 鐘慶祝,季柏林,徐麗霞.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炎性細胞因子的變化.中國基層醫藥, 2013, 20(1):114-1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25
2015-03-26]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感染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