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珍 向德志 何隆甫 黃超玲 黃清華
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有效性臨床研究
陳錦珍 向德志 何隆甫 黃超玲 黃清華
目的 探討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臨床療效。方法 120例復雜性肛瘺患者, 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對照組行切擴掛線術, 研究組行分段開窗曠置+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的治愈率為98.3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瘢痕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具有治愈率高、瘢痕面積小、傷口愈合快、操作簡單、痛苦小等優點, 是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理想術式, 值得推廣。
復雜性肛瘺;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分段開窗曠置
復雜性肛瘺是國際公認的難治性肛門疾病之一[1]。目前臨床治療復雜性肛瘺多采用分段、開窗、切擴、曠置、引流等手術方式, 本院應用了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 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復雜性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復雜性肛瘺診斷標準》, 并排除<18歲和>65歲者, 合并嚴重造血系統、肝腎及心臟疾病者, 精神疾病者, 傳染疾病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 瘢痕體質者, 過敏體質者, 腸道感染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颊咧心?2例, 女38例, 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38.6±7.4)歲, 病程12~26個月, 平均病程(16.9±3.6)個月。其中低位肛瘺92例, 高位肛瘺28例。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切擴掛線術, 研究組給予分段開窗曠置+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兩組患者術前均為普食, 術晨及術前當晚予以灌腸清潔腸道。麻醉方式均為局部麻醉, 患者取截石位。分段開窗曠置+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常規消毒肛周、肛內, 肛門松弛后經外口注入美藍, 注意觀察內口位置。從外口探入探針, 以明確主管道和支管道。在瘺管入肛緣處進行分段, 切開主管道開窗, 對肛緣外瘺管進行曠置, 再將帶有橡皮筋的探針經切開扣探入, 從內口引出掛線, 切開內外口間的皮膚、皮下組織。將橡皮筋拉緊, 并緊貼掛線組織,以止血鉗夾持橡皮筋, 并在止血鉗下方使用粗絲線結扎橡皮筋。掛開肛管直腸環、內口及肛門殘余主管, 切除感染肛隱窩,修剪創面以利于引流。將外口周圍2~3 cm范圍的瘢痕組織、皮下脂肪、皮膚進行圓形切除, 使用刮勺充分搔刮曠置管道內的腐敗組織, 最后放置引流管, 以甲硝唑液、雙氧水沖洗曠置瘺管, 肛內塞入紗條, 覆蓋無菌敷料、固定。切開掛線術參考《實用肛腸外科手冊》中的相關內容行切開掛線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術后觀察兩組療效、切口愈合等級、瘢痕面積、創面愈合時間、手術時間。術后切口愈合, 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 為治愈;切口未愈, 但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 為好轉;手術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為無效。切口愈合情況判定:甲級:患者的切口愈合良好, 未出現不良反應;乙級:患者的切口愈合欠佳,存在較輕的血腫、切口破裂、積液、皮膚壞死等表現, 沒有出現化膿;丙級:切口化膿。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研究組的治愈59例、好轉1例,治愈率為98.33%;對照組治愈52例, 好轉8例, 治愈率為86.67%,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789, P<0.05)。研究組59例(98.33%)切口達到甲級愈合, 乙級愈合1例;對照組切口愈合甲級48例、乙級8例、丙級4例, 甲級愈合率8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389, 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瘢痕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手術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瘢痕面積(cm2) 創面愈合時間(d) 手術時間(min)研究組 60 5.01±1.06 27.33±5.68 30.98±6.72對照組 60 7.30±1.28 35.60±8.74 51.35±9.76 t 10.673 6.146 13.316 P <0.05 <0.05 <0.05
目前, 臨床上一致認為肛瘺反復發作和遷延不愈的關鍵因素是存在原發灶和內口, 原發灶內存在的壞死組織和感染物質再次出現感染、擴散, 不僅會造成支管, 還會引起肛瘺遷延不愈[2]。所以, 治愈肛瘺的關鍵在于正確找到主管道和內口, 并將其徹底切除。
國內現階段治療肛瘺的主要手術方法包括括約肌保存術和括約肌切斷術兩類[3]。其中括約肌切斷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最為普遍, 但其具有肛門功能差、術后并發癥多的缺陷[4]。括約肌保存術是在肛腺感染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術式, 該術式能較好地保留肛門功能, 其將是肛瘺手術今后的主流發展趨勢, 該術式的特點在于需要將肛隱窩徹底切除, 將內外括約肌中的瘺道、內括約肌間的原發病灶剜除, 同時切除所有外口[5]。肛瘺剔除術、肛瘺剜除術、內括約肌切開術都是括約肌保存術的代表術式。
在本次研究中, 所采用的分段開窗曠置+切擴管線置管引流術先對瘺管道進行分段, 再將主管道切開, 對支管保留曠置。在主管道入肛門處和外口處分別做圓形切口, 以便引流和掛線。切擴掛線引流是切開外括約肌淺部以下瘺道, 然后將齒線附近感染組織一并切除。保護肛門括約肌與正常肛門機能是該術式的治療總原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在瘢痕面積、手術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指標方面,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證實了分段開窗曠置+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具有治愈率高、瘢痕面積小、傷口愈合快、操作簡單、痛苦小等優點, 是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理想術式, 值得推廣。
[1] 馬英.分段開窗曠置對口引流切開掛線聯合中藥治療復雜性肛瘺148例.西部中醫藥, 2013, 26(6):78-80.
[2] 何永恒,譚正洋,徐焱堯,等.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安全性多中心臨床研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19(34):4381-4383.
[3] 鮑聚喜,馬存林,徐正新.分段開窗曠置結合掛浮線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有效性研究.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20):1-2.
[4] 閆守月.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療效分析.河南醫學研究, 2014, 23(7):122-124.
[5] 王清桃,何永恒,魯龍生.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逆向置管沖洗引流術成功治愈高位多發性復雜性肛瘺1例.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20):62-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54
2015-03-18]
519100 遵義醫學院第五附屬(珠海)醫院肛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