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得華 楊光福 王 婷
祛痰通滯方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療效觀察
趙得華 楊光福 王 婷
目的 觀察祛痰通滯方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痰濕血滯型TIA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祛痰通滯方。療程14 d。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 對照組為72.5%,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下降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祛痰通滯方治療痰濕血滯型TIA療效顯著。
祛痰通滯方;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西醫結合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發急性腦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1]。TIA是缺血性卒中的預警信號, 盡早進行干預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關鍵[2]。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的痰濕血滯型TIA病例80例。采用奇偶數單盲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 各40例。治療組男25例, 女15例;年齡44~70歲, 平均年齡(58.30±6.24)歲;病程5~46 h, 平均病程(22.8±10.6)h。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年齡46~70歲,平均年齡(59.40±6.31)歲;病程7~51 h, 平均病程(24.3±11.2)h。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TIA的診斷標準。參照全國腦病協作組第二次會議制定的《中風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 伴喜食肥甘, 形體肥胖, 舌暗紅, 苔白膩, 脈細滑。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 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 口服;0.9%NaCl 500 ml加丹參多酚酸鹽200 mg/d, 靜脈滴注;5%GS 250 ml加胞磷膽堿500 mg/d,靜脈滴注。14 d為1個療程。同時針對危險因素進行治療。
治療組常規治療同對照組, 加用祛痰通滯方(天竺黃、膽南星、澤瀉、丹參、紅花、川芎、地龍、雞血藤), 口服, 2次/d, 14 d為1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準 按全國腦病協作組第二次會議制定的《中風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92.5%, 1例發展為腦梗死;對照組總有效率72.5%, 2例發展為腦梗死,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因3例發展為腦梗死, 計算其余77例中醫證候積分。兩組內治療前后癥候積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治療后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
4.36±5.21ab7.37±7.14a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39 38 14.70±5.29 14.25±4.56
TIA屬于中醫學“中風先兆證”范疇。痰濕阻遏氣機,致血流緩慢, 風陽挾痰濁瘀血上攻于腦, 正邪交爭, 則出現中風先兆[5]。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天竺黃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膽南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澤瀉有顯著的利尿作用, 其脂溶性部分有降膽固醇、抗動脈硬化等作用。丹參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腦血流灌注。紅花可擴張血管、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川芎中所含川芎嗪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保護作用[6]。地龍能促進血液循環, 抑制血小板聚集。雞血藤對動脈硬化有明顯對抗作用。
總之, 祛痰通滯方治療TIA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為TIA的辨證論治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推廣應用。
[1] Easton JD, Saver JL, Albers GW, et al.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Stroke, 2009, 40(6):2276-2293.
[2] 楊光福,王宏建.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07, 24(4):33-34.
[3]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
[4] 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六次學術會議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第二次會議.中風病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93, 16(6):66-67.
[5] 宗壽健,王興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中西醫結合診治進展.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9(7):871-873.
[6] 納鑫, 汪雪蘭, 皮榮標.川芎嗪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08, 19(1):77-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103
2015-04-02]
071000 河北大學(趙得華 王婷);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楊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