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玲
綜合性護理方式對川崎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
張雙玲
目的 觀察綜合性護理方式對川崎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60例川崎病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觀察組則接受綜合性護理, 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患兒家屬疾病認知評分、患兒心理認知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7%(P<0.05);觀察組患兒的心理認知評分以及家長疾病認知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性護理方案有利于川崎病患兒病情的恢復, 降低并發癥, 同時也提高患兒家屬對于疾病的認知度、改善患兒不良情緒, 提高依從性,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川崎病;綜合性護理;治療效果;影響
在兒科后天性心臟病中,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其好發于年齡<5歲的嬰幼兒群體,患兒多以急性發熱、手足硬腫以及黏膜充血改變為主要臨床癥狀, 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 嚴重威脅患兒的正常發育和成長。臨床研究[1]表明, 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方案可有效減輕患兒病情, 降低并發癥帶來的危害。基于此, 本文以60例川崎病患兒為研究對象, 分析綜合性護理方式對川崎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 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60例川崎病患兒的資料, 入組患兒治療方案均與臨床標準[2]要求相符, 負責醫治者均為同一主任醫師。納入標準:①無嚴重遺傳性疾病者;②均有直系監護人陪同并監護, 且能夠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③無其他嚴重的系統組織以及器官病變。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齡1~6歲, 平均年齡(3.6±0.9)歲。觀察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齡1~5歲, 平均年齡(3.4±0.6)歲。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主要包括生命體征檢查、預防感染、基礎護理、飲食指導、術前準備以及營養支持等。觀察組則接受綜合性護理, 內容包括:①家長認知教育。由專職護理人員負責在入院開始針對患兒家長開展系統性健康知識宣教, 引導患兒家長正確認識KD疾病,提高其醫療護理配合度, 并指導其掌握發熱、口唇以及皮膚等簡單護理。②患兒心理護理。年齡相對較大且能夠清晰表達內心意愿的患兒可給予相應的鼓勵, 同時護理人員應詢問患兒感受, 并結合其表達來開展相應的心理干預;年齡較小者則可通過撫觸、哼唱等方法撫慰其情緒, 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③用藥護理。在治療期間應嚴格遵醫囑給藥, 由于兒童用藥劑量相對較小, 因此用藥時尤其應注意控制給藥劑量以及給藥時間。靜脈注射用藥應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則, 并密切監測患兒反應, 若出現過敏、惡心等不良反應應及時予以處理。④飲食指導。由于川崎病患兒多合并發熱以及全身性血管炎, 不宜進食, 因此多采取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應基于兒童生長發育特點, 給予富含維生素以及蛋白質的食物,同時告知患兒家長嚴格遵循食譜配餐, 而不可隨意更改[3]。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 并觀察兩組癥狀治愈情況。通過自制調查問卷統計兩組護理滿意度, 設定為百分制, 分數越高則提示護理滿意度越高。家長認知度評分以及患兒心理評分調查用表均為百分制, 調查時間均為出院前1 d[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7%(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心理認知評分及家長疾病認知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心理認知評分及家長疾病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評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
表2 兩組患兒心理認知評分以及家長疾病認知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兒心理認知評分以及家長疾病認知評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心理認知評分 疾病認知評分對照組 30 81.4±7.2 90.3±2.2觀察組 30 96.3±4.9a 98.1±0.6a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分)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責任心 服務態度 業務熟練度對照組 30 86.6±3.8 87.2±5.4 85.1±6.8觀察組 30 97.8±1.4a 97.6±2.5a 96.4±3.6a
川崎病也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其病因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仍未明確本病病因, 但普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多種細菌、皰疹病毒以及腺病毒合并感染存在關聯性, 且受到復雜免疫系統反應的影響[5]。川崎病患兒常伴有全身多系統受累, 以血栓栓塞、全身性血管炎癥狀以及心肌梗死為主要表現, 此類心血管并發癥對于本病患兒通常具有致命性[6]。臨床對于該病的處治通常選用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及皮質激素等藥物, 而在治療期間, 輔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合理的治療與護理方案對于降低川崎病并發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了滿足不同時期患兒的護理需求, 本次研究采取了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案。綜合護理模式以護理程序為主, 從患兒心理、生理以及社會等不同角度出發, 開展以健康知識宣教為基礎, 重視心理干預、輔以營養搭配以及藥物護理等護理干預方案, 使患兒需求得到多維度滿足[7]。綜合護理始終強調人文關懷, 講求人性化護理和以患者為中心。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兒接受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并發癥預防以及用藥護理在內的綜合護理方案。結果發現, 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鞏清梅等[8]報道相符, 表明綜合性護理方式能有效減輕疾病相關并發癥, 將疾病對患兒的損傷降至最低;且觀察組患兒的心理認知評分以及家長疾病認知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 說明綜合護理能有效改善患兒的心理認知, 糾正其不良心理情緒, 提升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 強化家屬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意識。此外, 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充分說明綜合護理方式對于川崎病臨床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 患兒更加認可該種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 綜合性護理方案有利于川崎病患兒病情的恢復, 降低并發癥, 同時也提高患兒家屬對于疾病的認知度、改善患兒不良情緒, 提高依從性,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1] 郭志芬.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防止川崎病患兒冠伏動脈損害的效果評價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19):45-47.
[2] 谷玥, 孫曉紅, 李艷博, 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川崎病患兒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22):38-39.
[3] 晏萍蘭, 李萍.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不良反應觀察與護理.實用醫學雜志, 2012, 28(8):1366-1368.
[4] 劉紅艷.追蹤延伸護理服務在川崎病患兒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4):56-57.
[5] 馮麗燕, 徐紅艷.小兒川崎病的分期護理體會.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2):139-140, 145.
[6] 邊志衛.川崎病患兒的用藥護理與效果.全科護理, 2012, 10(12):1102-1103.
[7] 王黎.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護理.實用醫藥雜志, 2012, 29(4):355.
[8] 鞏清梅, 趙崟, 李曉霞, 等.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護理.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33):124-1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144
2015-01-30]
516600 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