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2015的上半年,看見一個幼兒小朋友在做著這樣一道看似極不容易的算術題“小朋友站成一行,從左往右數,晨晨站在第7個,從右往左數,晨晨站在第四個,這一行共有多少個小朋友?”看來現在的家長朋友也太重視幼兒小朋友的智力開發了。這樣的題目對于我們而言是極其簡單的,但對于幼兒小朋友卻是相當復雜的,小朋友不經意間就會數成11人,此時,也引起了筆者測試一下該孩子智力水準的極大興趣,小朋友這樣告訴我:從左往右數,晨晨站在第7個,這7個人中包括晨晨,從右往左數,晨晨站在第4個,4個人中也包括晨晨。如果把前后兩次數的人數合起算時,很顯然晨晨就被多數了一次,因此就必須這樣去計算,從7+4中再減去1。這是一個多么用心的孩子,又是一個多么聰明的孩子,這也引起筆者不盡的思考,也讓筆者在平時的幼兒算術教學中關注起一個個的幼兒來。
思考1
幼兒雖然是僅有3~5歲的孩子,但一個個孩子都有著潛在的創造能力,只要我們的課堂教學注意去挖掘,那么孩子們也完全可以散發著創新創造性的的芬香。
思考2
幼兒的創新創造離不開孩子對生活中所發生事情的獨到的發現,這發現應當也是幼兒自主性的,并不是我們教師的強灌。
思考3
幼兒的發現應當說是比較簡單和幼稚的,也許有的時候還會顯得十分的可笑。但這不就是孩子創新的問題,反而是孩子能夠創新的獨到之處。
對此,在平時孩子們計算學習的過程中,筆者力求注意到這樣的幾個方面:
一、教學活動的推進力求挖掘孩子的創新潛能
創新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創新必須從娃娃們抓起,應當說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諸多仁人志士們的共識。上個世紀的陶行知,著名的幼教之父陳鶴琴都是積極推動娃娃教育創新的先驅。幼兒教育課程教學孩子們的創新創造,其潛能是有的,但絕大多數孩子還不盡就能夠自主性地發揮出來,需要我們去挖掘。幼兒是必須賴于形象去進行比較簡單思維,實現自我性的基礎意義上的創造的。所以,平時的算術課程的教學,作為筆者都極力思考運用直觀形象去挖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應用陳鶴琴先生的理論,讓孩子們在十分愉悅的活動中充滿樂趣地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譬如每天我們都要去排隊做操、進食堂吃飯和放學,每天的排隊都盡可能地打亂順序,讓學生在知道自己所處列隊中的前后位置的基礎上,發現自己隊伍的孩子人數。這不但就可以讓學生去樂意地完成這樣的計算練習,更為主要的是孩子們的大腦得以比較理想的使用,促使孩子們的大腦在越用的基礎上顯得越靈,而且也越用更為樂意地喜歡去用腦。
二、教學活動的推進力求引動孩子的積極主動
惰性是人人都有的,只是輕重不等。惰性對于幼兒而言雖然不是十分的嚴重,但不注意去克服,那很有可能致使孩子們向著不利于孩子發展的方向發展,這就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人之初,惰性無,師不糾,惰乃生。怎樣不至于孩子從小就能夠不產生惰性或發展自己的惰性,完全需要我們的教學活動的積極推進,讓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個孩子積極主動創新的催化劑。在平時的算術教學活動中,筆者經常應用一些頗具趣味的童話故事,引動學生首先就以積極主動的態勢參與到積極的計算活動中來。譬如讓學生找自己的父母親,告訴學生的父親或母親現在已經整隊來到幼兒園,并告訴孩子自己的家長就在隊伍中,從前往后數是第幾個,從后往前數又是第幾個,孩子們極有興趣地運用自己的所能去尋找自己的家長。在孩子以自己的所能去尋找之后,又讓學生去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找到自己的父母親,一切都在孩子們的愉悅中進行,也一切都讓孩子在快樂的思考中尋找并發現自己尋找的正誤。對于這樣的活動,可以說是正常開展。正常開展這樣的活動,孩子們是幸福的,其學習的效果也是相當顯著的,比起一些枯燥無味的課堂,其有效和高效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尤其從一定的角度發現,在家長的密切配合下,孩子們還比較理想地延伸了自己的學習活動,對一個個孩子而言還起到一定的輻射作用,孩子們的語言學習以及其他的一些娛樂性的活動且都顯得十分的積極主動,身心當然也就得到了健康性的發展。
三、教學活動的推進力求呵護孩子的探究幼芽
幼兒的計算學習充滿著成功,但也會因遇到荊棘而喪失信心。如果我們能夠極力呵護,那孩子則不可能喪失信心,尤其還能夠重新燃起探究的信心。對于孩子們探究幼芽的呵護,筆者所崇尚的人物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呵護孩子們的創新創造對筆者極具啟迪意義。平時的算術教學,孩子們的探究無論是成功與否,筆者都堅持把握住這樣的一個“度”,以積極鼓勵為主,尤其是當孩子處于思維閉塞時,給孩子以呵護性的鼓勵。我們都知道,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雖然孩子所涉獵到的都是些極為簡單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但幼兒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孩子的研究不可能到位甚至就是錯誤也是必然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無論怎樣的孩子,也無論去遇到怎樣的困難,誠心并熱心呵護每個孩子或某個方面可以說是筆者的首選,譬如讓孩子去進行比較簡單的物體分類,讓孩子去進行比較簡單的物體排序,讓孩子去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讓孩子去認識一些比較簡單的幾何圖形,像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等,孩子們完全有可能去自不自覺地表述錯誤,如果能夠從孩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思考,給孩子以重新思考和探究的機會,那孩子則完全可能去表述完整和正確。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河口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