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不管是設備簡陋的從前,還是聲光影效果俱佳的今天,好的放映員,都是讓觀眾完美沉浸在電影世界里的幕后功臣。雖然在射出光線的小窗口后面操控大局,但自己的存在卻完全不被觀眾們所察覺,這,或許才是做一個電影放映員的最高境界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電影是快樂的,放電影更是快樂的。當個放映員,不但能一天到晚跟影片打交道,手里還總有用錢也買不著的電影票。套句當年老百姓的話就是,這差使給個縣長也不換!
64歲的老曲師傅,曾是中山路上中國影院里的一名老放映員。一提到二三十年前的電影往事,老曲的話匣子就開了:“那年頭,不管放什么電影都是人山人海的,簡直一票難求啊!”昔日影院的紅火,讓已經(jīng)白發(fā)的老曲仍然唏噓不已。
30年前的生活不像今天,那是大多數(shù)人還沒怎么見過電視,文化活動也極其匱乏的年代,所以看電影,便成了一種最好的享受。當時的電影票很便宜,卻也難買。普通票一毛五一張,寬銀幕的兩毛五,連犄角旮旯里最差的座位,也總被一搶而空。老曲記得清楚,每回有新電影上映,影院門口總會上演轟轟烈烈的搶票大戲。當年的售票口前,都有一趟排隊用的鐵柵欄,買票的人們就在這里面搶著靠前的位子。有些年輕氣盛的,干脆踩著它越過了眾多的人頭去買票,尤其是正在談戀愛的男青年最為生猛,因為他的“對象”正在外面擎著冰棍等著看電影呢。一頓“拼殺”下來,沒搶到票的,就只能眼巴巴地守在門口等退票的。
“放映員在當年可吃香了”,老曲一點沒掩飾曾經(jīng)對這份職業(yè)的驕傲。在計劃經(jīng)濟憑票供應的年代,誰要是有個在電影院工作的親戚,那才叫有面子呢,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能拿到外面有錢也買不到的電影票。老百姓對看電影的愛屋及烏,也讓放映員到哪里都很吃得開。肉店里肥的瘦的隨便挑,吃飯喝酒也不用給錢,拿張電影票換就成。找對象也是,人家一聽在電影院上班就很樂意,這也算個文化人啊。老曲的同行們,還用電影票換過自行車券,換過大衣櫥。擱在當時,那可真是人人羨慕的營生。
70年代初期,很多被封禁的電影還沒有解凍,電影院里放的除了革命樣板戲,就是新聞簡報和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當時的影片風格有句順口溜說得最貼切: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的莫名其妙。特殊的年代背景下,放映員都十分緊張放映的質(zhì)量,尤其是新聞紀錄片和新聞簡報,檢片時更來不得一絲馬虎。時過境遷,如今的電影開始前還會放一些短片,當年的新聞簡報早就換成了眼花繚亂的廣告。
到了70年代的中后期,一部部故事片、戲曲藝術片開始重返銀幕。特別是《賣花姑娘》、《三笑》、《奇襲》、《古堡幽靈》等影片上映時,影院都是場場暴滿,通宵達旦。那時的電影,是先在市南、市北、臺西的電影院,然后再到臺東、四方、滄口這幾個區(qū)依次演下來的。所以有些影迷會在半個月內(nèi)跑遍青島市,把一部電影看上好幾遍。兩三個影院之間傳片子用的情況也出現(xiàn)了,一部電影放下來總是斷好幾次,這時候放映員就會給幕布打上“傳片未到,請等候”的字樣,而傳片員正在騎著自行車往回趕呢。
作為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yè),很多人覺得放映員就是能天天看電影的人。其實這在老曲那兒不但不輕松,還是種折磨。“想想看,一部電影要看上幾十遍,再怎么精彩也都膩歪了,”有一次,老曲和同事們正趕上《閃閃的紅星》熱映,一天3場的片子他們居然看了72遍,熟練到把劇里的所有對白倒背如流。枯燥的重復外,救場如救火的職業(yè)特點也讓老曲們不敢怠慢。每天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檢修機器和試機。鏡頭和膠片上的瑕疵雖說不起眼,但一投到大幕上就成了明顯事故。電影開映后,放映室里兩臺機器三人看。兩人循環(huán)接片,還有個上廁所或外出時的替班。影院對放映質(zhì)量也有一套嚴格規(guī)定:聲音要適中;接片不能超過3秒;聲畫不同步要扣分;放了白幕(即因故障影片放不完整)扣獎金;損了片子要寫檢查扣工資;造成影片報廢還要被辭退。為了提高放映水平,省里還組織過培訓放映員的學習班,要學完機械、電工、光學、功放這些課,知道怎么排除機器故障后才能持證上崗。放電影簡單,難的是對機器的搶修,所以高水平放映員的經(jīng)驗都是很多年“修”出來的。
突發(fā)的故障,老資格的放映員都遇到過。退場,是他們最不愿經(jīng)歷的尷尬。臺下八九百人正看著呢,突然斷片了,又沒法及時修好,就只能給觀眾退票,這對影院也是極大的損失。呆在不用跟人接觸的放映室還好,最讓老曲頭疼的是露天電影的故障,那一刻的心情,用“心急火燎”來形容也不過分。年過半百的人,都曉得當年露天電影的陣勢。電影隊立竿子,掛銀幕,周圍居民就忙著占位子,板凳椅子、磚頭瓦塊的擺了滿地,幕布后面也坐了,人。不少人還捎信叫親戚朋友來看,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早年的影片拷貝很短,七八分鐘就換一次。打出白屏的時候,孩子們就爭著在投影前做手勢學大馬和老鷹。所以要是這時候機器出了故障,立刻就會有一大群人圍過來,擠著看你修機器。問這問那的熱情,讓人無所適從。
如今的電影院里,放映員的職能漸漸被機器所取代,觀眾根本察覺不到換片時的誤差,數(shù)字解碼的音頻,也讓人不用再“耳聽八方”地緊盯大幕。放映員的角色,在機械自動化的趨勢中漸漸淡化了。相應的,彩色電視、KTV、網(wǎng)絡等也分散了大眾曾經(jīng)對電影的集體狂熱。老影院數(shù)十年座無虛席的鼎盛階段也日行漸遠。對放映員社會地位的變更,老曲看得很釋然。“無論臺下坐的是一個人,還是一百個人,都一樣。放映員,就是保證每一部電影都能順暢地放完。”
就像老曲說的,不管是設備簡陋的從前,還是聲光影效果俱佳的今天,好的放映員,都是讓觀眾完美沉浸在電影世界里的幕后功臣。雖然在射出光線的小窗口后面操控大局,但自己的存在卻完全不被觀眾們所察覺,這,或許才是做一個電影放映員的最高境界吧。
相關鏈接
青島老影院
紅星影院
中山路61號,1921年建,好多年里是青島最大的電影院。它原名中西大戲院,又稱過中國大舞臺電影院、福祿壽大戲院、福祿壽電影院、新聞電影院。根據(jù)史料記載,這是青島最古老的電影院,也是全省首家同時放映多制式拷貝的影院,拆于2002年中山路改造。
中國電影院
中山路97號,1931年建,原名山東大戲院,是青島歷史上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的電影院,現(xiàn)在仍在營業(yè)。戲院開幕時,放映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并聘請“電影皇后”胡蝶前來剪彩,打破了外國人壟斷青島電影的局面,為中國電影的放映設置了陣地。它當年專門放映“明星”、“聯(lián)華”、“天一”、“新華”等制片廠的影片,深受影迷歡迎。
東風電影院
市場三路22號,1919年建,原名電氣館,解放后為友協(xié)電影院。上世紀60年代更名為東風電影院。有座席600個,是青島市第一家能放映立體電影的電影院,現(xiàn)已荒廢。
紅旗電影院
東平路62號,前身為金城電影院,原址湖北路,建于上世紀30年代初期。1963年拆遷東平路,1966年更名為紅旗電影院,有座席650個,現(xiàn)已拆。
勝利電影院
錦州路58號,1940年建,原名東洋劇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改名為勝利電影院,1966年——1980年期間,改為極具時代特點的“紅光電影院”,1980年又改為勝利電影院,有座席819個。
遵義劇院
福寺路4號,1928年建,最初是個茶臺,稱過光陸大戲院。1966年更名為遵義劇院。除了接待演出團體外,也經(jīng)常放映電影,上世紀90年代末拆遷。
大光明電影院
臺東一路53號,1958年建。1978年長影拍攝的反特故事片《暗礁》里,有一幕派遣特務和潛伏特務接頭,在小黑板上寫街頭暗號的場景。當時的拍攝地點就在臺東大光明電影院門口,相信曾經(jīng)看過這部電影的青島人都會對那一幕印象深刻。
臺東電影院
云門一路28號,1939年建,原名慈光電影院,青島解放后更名為臺東電影院。大光明建成之前,它一直是老臺東區(qū)唯一的電影院,觀眾中也流傳過一句戲語:“慈光電影院接片子的技術全市最好。”特別是影院內(nèi)用來冬天取暖的“東北火墻”,是當年的“島城一絕”。
青島劇院
李村路12號,1939年建,原名青島映畫劇場。因為設備較好,曾被譽為“華北第一劇場”,演出過《上海屋檐下》、《日出》等劇目。白楊以及當年的很多大腕,都曾在這登臺獻藝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