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環
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厭學的現象,這與教材內容和考試制度有很大關系,與教師教法的關系更為密切。課堂上教師主講,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被動機械的聽講,學生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課堂的主體位置顛倒,使原本應該充滿活力的課堂變得沉悶。
2012年,我區進行了新課程改革的實驗教學,在區教育局領導、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大膽探索實踐,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的使用、活動課的開展、課外活動甚至生活中語文活動的指導等等,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也解決了學生厭學的問題,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側重引導,學生課上表現積極主動,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一、充分運用電教媒體教學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痹诮逃嫦颥F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今天,我們應該大膽使用電教媒體教學,這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主旋律,它往往能變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首先說一下錄音媒體的使用,它能使學生由接受單一的文字符號信息轉化為可以形象感知的聲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由于學生認知水平不高而帶來的無法完全接受文字符號所傳遞的信息問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上《口技》一課時,我給學生放口技表演的錄音,學生如臨其境,學生能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多種電教媒體的綜合運用,能創設各種有形、有聲、有色、有情、新穎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直觀、形象、感人、逼真的課堂氣氛中,情境交融,不斷受到感染,有助于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也有助于學生全面感知、理解課文內容。比如把《皇帝的新裝》制成動畫課件,使學生從動畫形象中真實感受皇帝蠢笨可笑的丑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再如播放《智取生辰綱》的錄像片斷,再唱一曲《好漢歌》,讓學生在蕩氣回腸的情境中受到一次生動的善惡美丑的熏陶和教育。這些聲像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使教學內容直觀可視,有時還能營造氛圍,渲染情緒,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受到審美和情操的教育,這些效果都是枯燥的講析法所無法達到的。
二、開展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課
活動課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和參與性強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顒诱n的方式豐富多彩,但所有活動課的開展都離不開課堂的教學內容,因為課堂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所以我們開展活動的原則是應該緊緊圍繞并服務于課堂教學。比如:在上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課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以“青年一代怎樣報效祖國和人民”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另外我們開展語文活動課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技能,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親自實踐,讓學生始終處于動態活動中并居于主體地位。比如在上《變色龍》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課文改編成課堂短劇來表演,通過引導學生品評演出的情節、動作、語言、神態、獨白等環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如上《孔乙己》一課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銅錢的動作,以及先后兩次喝酒的不同情節,我們都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自行組織登臺表演,從而加深學生對關鍵字詞和場景的理解。以演劇來代替講析,學生喜聞樂見,不僅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還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語文活動課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和發展的環境,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有所學、有所得。但在活動的開展中我們要充分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對于同一班級的學生,教學內容也不要千篇一律。教師在活動中起指導、點撥和啟示的作用,要讓學生自己努力探索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我嘗試后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真正地讓學生在活動課中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理應得到重視。所以,我們要努力把語文教學的課外活動延伸到社會中去。組織旅游,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開展夏令營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這些可以解決學生作文無材料可寫的苦惱,還可以豐富學生的頭腦,增長學生的見聞。我們還可以結合語文教學,帶領學生到商業街、社區、街道走一走,讓他們從廣告、招牌中尋找不規范的漢字來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提高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了解當地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和民俗民風,讓學生掌握課堂上學不到的語文知識,得到課內不能進行的能力訓練。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提倡并鼓勵學生自行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和文學社團,并且在社團的安排下,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如閱讀辯論、習作修改、征文競賽等,我們教師只是在各個環節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和點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使社團活動真正成為語文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陣地。語文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課內仍是教學的主陣地,必須先把規定的教材教好,再使每一篇精選課文發揮最大的示范教育作用。在此基礎上再配備與課內教學緊密聯系的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從而形成課內課外互聯互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
總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要從工作需要出發,精心設計和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其成為治愈學生厭學語文的一劑良藥。我們還應該大膽實踐探索新的教學手段,使語文教學在多種教學手段的幫助下得到優化。
(責任編輯 劉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