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萍
素質教育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等。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更應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
一、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塑造學生高尚的品德是語文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時代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道德養成的詩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浩然正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親情愛心等,這些都應該融入我們今天的語文素質教育。同時,社會也向語文教育提出了更迫切的人格培養要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偉抱負,“質樸、堅強”的民族氣節,“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品格。可以說,塑造高尚的人格,永遠是語文素質教育中激越而輝煌的主旋律。
二、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要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與語文能力,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語文智育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涵養,開發學生的智能為目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師要在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智育功能,完成語文教學育人任務的同時,落實好素質教育。傳統的語文教學,以語文基礎知識、講題解題、考試輔導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智能的開發和培養。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要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1.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會遇到來自知識、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培養學生了解、分析、應對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2.注重聽說讀寫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以寫作為中心,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們已經意識到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強調寫作能力,更注重聽說讀的能力。因此,中學語文課程的設置應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強調閱讀教學,使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3.培養自學能力。語文教學僅僅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不夠的,還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后,也終究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做好培養學生勤看書、勤動腦的好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類型的趨勢,語文教學要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創造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并通過學習、活動和交往,促進其語言品質和個性思維品質的養成。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個性發展的重視,因材施教,這是中學語文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在教法中落實素質教育
要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與追求,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獲得知識和素養上的提高。
2.讓學生成為主體。新課改形勢下,只有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以往的教學中,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沒有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只有把學生作為主體,才能讓學生動起來,有思考、表達的機會。對于大多數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受文章有何特色,好在什么地方。對于理解思考類的問題,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啟發點撥,讓學生自己做出答案。
3.了解個性,因人施教。學生心理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的艱巨性。對于學生的心理,教師既要把握群體特點,又要了解個性特點,否則教育教學就不能向縱深推進。了解學生最好的辦法有兩種:一是細心觀察,敏銳捕捉學生心靈變化的信息,讓學生感覺到被關注;二是以心換心,樂于和學生交朋友,使他們坦露心中的世界。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感覺到師生之間亦師亦友,有效地促進教學。
素質教育決不是悅耳動聽的口號,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要實現現代化,最大的障礙是人的素質問題,它既包括科技素質,還包括人文素質。因此,語文教師要承擔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懈探索,不斷創新,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在教學中。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