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懷
當前,探究教學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它在調動學生參與性、激發學生主動性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因而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然而,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雖認識到探究的必要性,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探究的實效性。探究性教學形式靈活多樣,需要教師進行有效控制,而拓展的“度”則是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的“度”包括兩個方面,即拓展的廣度與寬度。盡管文本探究的方向是多元的,但這并不是要求教師面面俱到,把文本從語言到結構、從內容到主旨進行全方位的探究。如果課堂探究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需求相去甚遠,使學生長期處于挫敗感當中,完全感受不到其主體地位的存在,喪失了思辨的能力和懷疑的勇氣,那么這樣的探究只能曲高和寡,流于形式。
新課程下的語文探究性教學已不再是簡單的文本比較或形式遷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課堂探究落到實處呢?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探究活動要結合文本,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過去,語文教學的內容都是以教參為核心,教師扮演傳達教參“旨意”的媒介。而今,在新課標的大旗下有些語文課正逐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淡化文本甚至脫離文本而追求所謂的探究性教學,文本成了開展教學的“引子”,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配角”。把閱讀課上成學生自由討論課似乎已漸成時尚,而本來應該占據閱讀主體的文本卻被撇到一邊。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是語文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聚焦點,而拓展是課堂教學之“末”,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背離了這一點,那些所謂的探究只會是舍本逐末的無意義的探究。
有些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到位,對探究性教學理解得比較膚淺,于是把語文課上成了生物課、物理課,或者上成了辯論賽、表演賽,也有些探究活動看似圍繞著語文課本展開,也具有學科特點,但只是簡單的討論或推薦閱讀。其實,真正意義上的探究不僅僅是圍繞教學主題進行適度的拓展,還應該是學生思維活動的一種擴張。探究應該是一種縱向開掘,要通過探究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鍛煉學生思維的強度。如果探究性教學只注重延伸的表象,只是給課堂拓展教學穿上求新的外衣,而忽視思維能力的訓練,那么,這種形式的探究則是毫無意義和價值的。
二、探究內容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心理發展就是認知結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重新平衡的過程。引起學生認知結構的不平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探究學習的關鍵。教學前教師應結合教參研讀文本,潛心體會,再根據文本內涵,結合教學要求及學生差異,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進而根據需要確定探究性學習內容。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新穎、有效的探究教學情境,去刺激學生的思維,使其與學生原有的思維定勢相矛盾,進而產生知識上的不協調和沖突,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欲望。
例如,教學《秋天》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探討:詩人選取哪些景物來表現鄉村秋景?為何選這些景物?只是羅列有代表性的事物,會有詩情嗎?這些問題既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能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達到探究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探究教學時,要緊緊圍繞文本的學習目標,可以稍微高于它,卻不可遠離它。同時拓展教學的內容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最近發展區”,目標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要做探究教學的發起者、參與者和調控者
本著“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原則,教師不應在研讀文本后只給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然后就置身一旁,任由學生天馬行空地探討,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和中立者,而應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參與其中,既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也要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適時引導與啟發。當然,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的理念并非指一切思維和推理都可以隨心所欲,面對學生的迷惘或價值取向的失位,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發言權,通過及時、精當的點撥糾正學生偏離的思維和價值取向。
四、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科學合理地組建探究小組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個孩子是毫無才能的庸碌之輩。”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每一點智慧之光都視為一種財富,既要做到因勢利導,充分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又要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教師還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立足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分組,為探究性教學提供組織保障。小組探究的分組原則是“同類組合”,根本目的是“共同提高”,因此分組工作是否完成得好直接影響探究性教學的實施效果。探究小組組成后,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自行完成一些文本閱讀活動。
總之,語文探究性教學要以“有效”為第一追求,以“高效”為最終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努力避免拓展教學中的不足,悉心研究教材,精心篩選探究內容,把探究的問題融入到文本教學之中,使其成為文本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這樣,語文探究教學才能漸入佳境,才能走向“高效”。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