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廣順

教育“新常態”必須從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局出發,探索當代青島教育發展生態環境生成機制,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近年來,青島在辦好公平普惠、百姓滿意的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可以概括為三“破”。一是對一些長期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開始“破冰”,比如推進管辦評分離、教師支教和輪崗制度;二是對諸如擇校熱、亂收費等一些群眾長期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破解”;三是在一些困擾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上也已經“破土”。
可以說,青島教育改革的力度、進取的強度、探索的深度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來得勇猛和剛勁。站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有理由對可預見的青島教育現代化的“新生態”充滿信心和期望。
教育進入“換擋期”
事實上,青島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探索的是一條如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路徑。教育“新常態”即在歷史走向中從容地看待教育發展的過去和未來,在合情、合理、合法、合邏輯、合規律的意識和思維中,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確定新使命、尋求新突破、形成新格局。
這一連串“新”字的背后,凸顯的是一個對“新常態”適應并引領的“新生態”。顯然,青島實現教育現代化之日,應當是教育“新生態”的完善之時。
教育“新常態”與“新生態”雖僅一字之差,但其理論與實踐意義大不相同。教育“新生態”源于對教育“新常態”的本質認識和實踐訴求。
教育“新常態”之“新”,是指與以往不一樣的教育常態,標新立異,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轉變教育發展方式上著力;教育“新常態”之“常”,則是指教育有穩妥安定的屬性。作為民生之基,教育事關社會和諧大局,講究的是在變與不變之間用心。
教育“新常態”意味著教育進入了“換擋期”,勢必導致教育發展原有模式發生解構,并在解構中重構新的模式。因此,青島教育在“新常態”的條件下欲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契合“新”與“常”的要求,建立起新的教育生態。
許多教育問題和現象很難用主客兩分的思維方式解釋,也難以用單一的因果關系或矛盾關系的原則來解決。而以生態觀的視角思考、把握、解決教育內外的各種制約因素,尋求教育發展的應然方向、應有體制和應對措施,可能更貼近教育形態本身。
事實上,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領域,不論是國家和地區的大生態系統,還是個體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碩士、博士、博士后的教階結構,無不與政府行為、社會選擇、集群氛圍、個體意愿等要素聯系在一起,只有優化生態空間,才能形成完好的功能。
因此,由各種社會要素構成的、動態的教育“新生態”,是適應和引領教育“新常態”的歸宿和結果,也是驅動青島教育率先實現高水平、有特色現代化的條件和保證。
“新常態”要助力“新生態”
青島教育要率先實現現代化,就要適應“新常態”,營造“新生態”,縱深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要突出依法治教的重要性。青島教育現代化首先應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核心問題是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
在已啟動的涉及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權利、制約權力的原則劃定行為邊界,做足取消、下放、轉移、委托的文章,既要從越位點退出,又要把缺位點補上;繼續完善以章程為基礎的學校內部治理,激發學校辦學活力,使學校真正成為獨立辦學主體,并在管理中重視對自身法定義務的遵守;從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角度進一步健全校務委員會、教代會、家長委員會等組織,并發揮其功能,也亟待破題;職業學校還要建立由行業專家和企業管理者參加的辦學指導委員會,切實轉變辦學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與手段。
青島現代化教育的“新生態”,必須適應國家創新驅動和青島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按照手腦并用、知行統一的思路重視中高職銜接、職普溝通、考試招生等制度建設,追求整體功效,防止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按照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類管理的思路,對民辦學校實施差異化扶持,鼓勵其協同發展、錯位發展,是青島民辦教育發展的應然舉措。
要以“新常態”推動“新生態”,辦好百姓家門口的學校。在近幾年強調均衡發展的基礎上,以扶持農村學校發展為重點,針對性地實施“平萊教育扶助計劃”,在學校硬件建設上改變平度、萊西教育后進的面貌;加大城區教師赴農村支教、師范生頂崗實習的力度,解決農村小學音、體、美、英語、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不足的問題;以接近或高于省級規范化學校的標準指導增量學校建設,防止建校伊始造成的先天不足,并預留學校創辦特色所需要的空間;以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學校聯盟、學區化管理等形式改造存量學校,重視名校的輻射作用。
名校的歷史傳統性與現實影響力被稱為“注意力資源”,因其受眾定位帶來了社會信賴。盡管名校集團被一些學者視為一種迫不得已的“荒謬”,卻不失為以組織化、制度化和正式化的手段快速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縮小青島市區南北差距和區域間差距的良策。
“新生態”還需滿足城市居民子女和流動兒童就近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新建居住區配套幼兒園與居住區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另一方面總結近幾年扶持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試點經驗,通過派駐公辦教師和園長、提高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定額補貼標準等方式,切實保障適齡幼兒接受公平、高質量的學前教育。
教育信息化迫在眉睫
青島教育現代化的顯著標志是,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校長和教師隊伍,這是最能影響青島教育在山東乃至全國版圖中地位的關鍵環節。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當以學習貫徹教育部新近頒布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為重點,開展聲勢浩大、富有實效的對標、達標、奪標活動,并以此標準進行考核。認真把握校長“職級制”對校長角色重塑的意義,為校長實現專業發展形成倒逼機制,即由“職務”向“職業”轉變,從“做官”向“干事”轉軌。
此外,要進一步向農村教師傾斜,著力提升農村教師的編制和待遇,尤其要關注生活在農村鎮街基層小學中的年齡偏大“民轉公”教師的生存狀態,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村教師隊伍。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是教育“新生態”建設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既要下大氣力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從根源上遏制教師觸犯職業道德底線的現象,又必須立足人的生態化生存的倫理向度,對廣大一線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職業壓力問題、成就感和幸福指數問題給予極大關注。改變思想工作薄弱、師德教育乏術、職業倦怠蔓延等問題,需要貼近教師職業生涯的實際需求,透視其職業興趣、職業心境、職業滿足,構筑一個出世的文化場域,實現入世的職業幸福。
當下,教育信息化也迫在眉睫。青島教育現代化必須走數字化之路,當新一代網絡教育呼嘯而至的時候,處在教育“新生態”的青島人應當是大數據時代的“數字達人”。
這些年實施的“新班班通”全面普及到農村小學,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系統使學校硬件建設上了一個檔次,在此基礎上應引進“未來教室”、“夢想教室”、“創新實驗室”等新型信息化設施,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同時,要加強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名校和名師的“專遞課堂”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和偏遠學校輻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進一步更新觀念,以悅納的心態研究“慕課”等新模式帶來的新變化,積極開發在線公開微視頻課程,通過未來教室連線同步課堂,讓不同地區的師生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借助慕課平臺實施“翻轉課堂”,落實個別化、自主性、互動式教學。
青島教育信息化形成的“新生態”,必須通過合理化、最大化的普及使用來體現,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學校,如何讓一線教師走進信息化生活,讓廣大學生受益,成為教育信息化服務的群體,需要在轉變觀念的同時,加強應用能力培訓,防止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閑置、大材小用等浪費現象。
同時,有效克服外來信息化產品水土不服的弊端。科技驅動教育進步,二者之間應該取得“制衡”,既要增加流量用戶數的商業邏輯,也要積極影響學生的教育邏輯,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信息產品。
事實上,教育“新常態”與“新生態”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視域,避免了單一向度討論問題的偏頗。教育“新常態”必須從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局出發,探索當代青島教育發展生態環境生成機制,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