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美國人埃隆·馬斯克最近掛在口頭上的一句“名言”。但他不是在開玩笑。走進他在美國加州的SpaceX工廠,人們可以看到1500位工程師正在為這個目標努力著。門邊掛著的是一幅巨大的火星照片,車間里則停放著“獵鷹9號”火箭和一架膠囊形狀的太空船,他們稱之為“龍飛船”。
沒錯,這里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火箭工廠”。而且,他們生產出的“龍飛船”已經被成功地發射到太空,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了補充物資。但馬斯克的真正目標是火星:“最快在10年內,我的飛行器就有能力將乘客送上火星。在最壞的情況下,15~20年也夠了。”
馬斯克在大學學的是物理學,卻是一個地道的“火星迷”。2007年前后,他策劃了一個叫“火星綠洲”的項目,計劃將一個小型實驗溫室降落在火星上,里面帶有可以在火星土壤里生長的農作物。不過后來他發現,發射這個實驗室的成本比制造它的成本還要高很多,于是他決定先動手“造火箭”。
在他的SpaceX公司總部,每個人都在為制造火箭忙碌著。對他們來說,只要能讓火箭飛起來,采用什么樣的技術并不重要。“獵鷹”火箭的主發動機不是21世紀的最新設計,而是1960年代的老古董,只有一個燃料噴射器。看上去很陳舊,但性能卻很穩定。他們的經緯儀(用來跟蹤火箭軌道的一種儀器)是從網上買的二手貨,省下了2萬5千美元。雇一個專業的火箭打撈公司要25萬美元,但最后他們找到了一家小型公司,只要6萬美元便同意為他們打撈火箭殘骸。
這些勤儉節約的做法得到了美國航天局的贊許。他們一直在鼓勵私人企業發展航天事業,對外開放了“阿波羅計劃”的部分技術,還允許他們使用測試臺架。美國空軍也給他們提供了測試場地。“獵鷹1號”火箭在經歷了三次發射失敗后,終于成功。2010年12月8日,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龍飛船”發射到地球軌道,這是全球有史以來首次由私人制造、發射并順利折返的太空飛船。整個宇航界為之震動。
根據美國航天局的計劃,當美國所有航天飛機在2011年退役以后,他們將開始使用像SpaceX公司這樣的“私人火箭工廠”造出的火箭將物資補給送入國際空間站。但馬斯克認為應該讓更多的普通人也能使用火箭體驗太空旅行。為此他為火箭設計了可回收利用功能,以降低太空飛行的費用:“除非有人發明了一種可以重復使用的火箭,否則人類將永遠局限在地球上。現在,人們可以擁有一輛很便宜的汽車,那么在未來,他們也可以這樣擁有火箭。”
在一般人眼中,馬斯克是個“天才”。12歲時,他就成功地設計并賣出了一款視頻游戲。大學時他獲得了兩個學士學位。除了開辦“私人火箭工廠”之外,他還擁有一家制造電動跑車的公司,并生產了世界上第一輛能在3秒內從0加速到60英里/小時的電動跑車。
他的朋友們評價他是個目標極其明確的人。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常常思考,這個世界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么,哪些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他看好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和空間探索。而且,他一旦確認了自己的目標,就會努力到底,絕不輕易放棄。
2008年是馬斯克的人生最低谷。他的火箭三次發射都失敗了,數千萬美元的投入化成了爆炸后的一團團大火球。盡管他每天幾個小時幾個小時連續發瘋似地工作,但當時爆發的金融危機,使情況越來越糟糕。他只能孤注一擲,將自己最后的300萬美元投進了公司。而他自己的生活不得不靠向朋友借錢來維持,包括付房租。
“有一瞬間,我覺得我失去了所有東西,一切都完了。”當“龍飛船”發射成功后,馬斯克面對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但如果我不這么投入,才是最大的冒險。因為那樣的話,成功的希望一定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