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六
怒的背后,是修養不夠
◎文/六六

六六:知名女作家,代表作《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心術》等。
社會的生長,像孩子一樣。家長總記得自己孩子要么說話遲,要么長牙遲,卻忘記了孩子走路早、協調性好等優點。
我連發兩天微博,怒罵一切不合規矩和不講道理的人。
第一天說的是,巴黎戴高樂機場內,一名中國老人拿出國內慣用的吵鬧策略,差點把人家值機柜臺砸了,要求不是自己航空公司的值機柜臺給自己辦票,理由是“要遲到了”。他咆哮大廳的中文,讓我羞得抬不起頭。
第二天說的是,回國以后第一次開車出行,就得怒路癥,好想把那些隨意變道插隊不打方向燈的司機撂倒。
然后下午與中歐的友班同學會面,聊起這些現象。
友班同學是他們班的班長,很多人與我談起他,都佩服得緊,說他心胸大、格局大,對家庭、社會和班級付出都很多,且不求回報。我與他交集很少,今天初次聊天,就立刻心悅誠服。不得不承認,人走得高,是有道理的。
我跟他聊起國內各種亂象的時候,他笑著跟我說:“六六,你知道嗎?我從小生長在鄉下,在我初中時候,我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像我舅舅那樣,有正式單位,拿國家工資,騎自行車上班,夏天的下午有免費的勞保冰棒。我想都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有錢,有這么大的事業,滿世界跑,過上現在的生活。那個時候,距離現在,不到三十年。”
這三十年,中國變化有多大?“我告訴你有多大。我上高中的時候,每天吃一樣的菜,都是下飯菜,能吃飽就很好了,想都不敢想有一天可以放開肚子吃肉,還要注重身材。我上大學以前,一年才能洗四次有淋浴的澡。我第一次看到抽水馬桶,不曉得把馬桶圈翻上去,尿滴在馬桶圈上,被主人家埋怨,我當時羞愧得想鉆到地洞里去。”
“我從沒想過這輩子會有自己的汽車,更別提豪車。出國游、調度上百億資金那是外太空的事——這些巨變,三十年之間都完成了。”
“而三十年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你讓我們這些剛剛進入現代文明的人,遵守成熟文明社會的規范,我們硬件環境達到了,而內在文化還沒跟上。那些剛剛買車的人,還不理解交通秩序對效率和便捷的重要性;那些剛剛坐上飛機的人,還沒搞明白坐飛機和坐拖拉機的區別;還有吐痰也好,大聲喧嘩也好,結群過馬路也好,都是在城市文明與鄉里鄉親之間還在辨識的人身上發生。我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寬容、反復教育和讓時間改變他們。”
“你讓我現在再上廁所不翻蓋,飯前便后不洗手,我都做不出了,因為我看過的文明足夠多,我享受文明帶給我的好處足夠大,我愿意改變、進步,讓自己更好,以配得上我擁有的財富——那些普通民眾,也在往這條路上走的過程中。”
我聽完他這段話,看他笑瞇瞇平和的樣子,忽然很內疚。
我覺得,自己在微博上大聲呵斥他人的同時,自己的表現并沒有比他們好多少。跟他比,我很慚愧,我站在先進和文明的制高點上,卻并沒有想辦法幫助我正在生活的社會變得更美好。斥責和抱怨誰都會說,而悲憫的心,卻不是人人都有。
我剛剛有錢,卻已經忘記了自己小時候站在水池邊擦澡;我剛去過幾個國家,卻已經忘記了我小學畢業的時候還跟朋友爭論冰箱長什么樣;我天天把西方文明掛在嘴邊上,卻沒有想到他們已經在發達的路上走過上百年了。
我還是太焦急。社會的生長,像孩子一樣。家長總記得自己孩子要么說話遲,要么長牙遲,卻忘記了孩子走路早、協調性好等優點。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熟悉的親人,都過于苛刻。我們希望他們好,但我們沒有耐心等他們變好甚至幫助他們變好。
我所有的焦躁與斥責背后,是我自己修養不夠,我沒有對這個社會深深的愛和守候它改善的決心。我要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