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丹
(縉云縣文化館,浙江縉云 321400)
農村文化禮堂的創建途徑
傅志丹
(縉云縣文化館,浙江縉云 321400)
“文化禮堂”建設是當今農村文化建設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改革開放3O多年的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進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鎮的廣場舞、健步走、數千人健美操,鄉村公園、禮堂夜晚各種各樣的健身操、自編自演民俗風情為農村文化增添色彩。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新期待,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勢不我待,現就如何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思路和創建途徑作進一步探討。
農村文化 禮堂 途徑
“文化禮堂”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二堂五廊”,具體表述為禮堂、講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等這些基本內涵。
農村“文化禮堂”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化活動場所,而是一個集思想道德建設、文體娛樂活動、知識技能普及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文化對人們的精神撫慰和凝聚作用,培養共同價值取向,筑牢農民群眾精神支柱,從更高層面、更大范圍來充實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文化禮堂”是其外在形式,“精神家園”是其內在本質。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既是實現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園”的有效載體,也是文化強縣的重要基石,更是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保障和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勤勞、質樸、頑強、剛毅的縉云人民,在艱苦奮斗中,創造了輝煌的人文歷史,逐步形成有仙都軒轅皇帝、縉云石城、縉云婺劇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這為我縣“文化禮堂”建設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化禮堂”構成要素為:有場所、有展示、有活動、有隊伍等方面。
(1)設施建設。設施場所是文化禮堂建設的基礎,也是開展豐富文化活動的陣地。在總體布局上,可建成獨立的綜合體,風格應莊重、大方、美觀,體現地域特色。可以新建,也可利用舊祠堂、大會堂、閑置校舍、廠房等改建,或在原有文化設施上擴建;文化禮堂的名稱、標識應設置在禮堂顯著位置,禮堂內要在醒目位置設置國旗以及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務實”“守信”“崇學”“向善”四個核心詞和崇文重教、精工善藝、大氣包容、創新圖強的人文精神。講堂建設,根據各村實際,可單獨建設,也可建在禮堂、村會議室內,在功能上可以與基層黨校、老年學校等共建共享。文體活動場所建設方面,包括文化活動室、廣播室、農家書屋、“春泥計劃”活動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網點、文化體育場地等。
(2)展陳設置。展陳設置主要通過展覽墻、展覽室、展覽館等載體,以圖片、文字、實物或多媒體等形式,全景式展示村情村貌,立體化傳承村莊記憶,實體化弘揚風尚文明。在展陳內容上,可以設置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美好家園等板塊。村史村情欄目,展示村莊沿革、文化遺存、物產特產,講述歷史傳說、先賢故事、紅色記憶,書寫鄉村巨變、重大活動等。鄉風民俗欄目,展示先祖先賢畫像、家訓族譜、村規民約,展示民風民俗等。崇德先賢欄目,展示歷任村支書、村主任照片和功績,展示“兩代表一委員”、道德模范、優秀學子事跡照片等。美好家園欄目,展示村莊風貌圖片、村莊發展規劃、村民創作的文藝作品等。
“文化禮堂”建設是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要的惠民工程,是構筑農民精神家園的靈魂的工程,注重引導農民需求,創造性地開展“文化禮堂”建設,形成一條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繁榮鄉村文化、符合農村實際、深受群眾歡迎的農村文化建設新路子。
(1)注重科學規劃,分步推進建設。根據各鄉村文化資源特色,采取不同的建設策略,形成以點帶面、以點促面的文化禮堂建設良好態勢。縉云縣溶江鄉巖門村鼓勵引導婦女為文化禮堂作貢獻,鄉婦聯聯合婦女整理五廊中村史記憶廊材料,從巖門村的歷史沿革、文化古跡入手,翻閱族譜、走訪離任村干部、老人、收集本村地名村名演變及村史變遷,整理形成文字和圖片,以千年古剎棲真寺、麗水十大峽谷之一的巖門峽、天柱巖、花巖等自然旅游資源,開展深挖傳統文化和地域風情的民俗活動,把鄉村旅游有機融合文化禮堂之中。
(2)構建兩堂五廊,突出村民主體。結合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突出功能布局和內容設計,創設群眾易于參與、樂于與的新平臺,形成全縣上下聯動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一是企業承接文化活動。如邀請縉云劇協的12支婺劇團參加婺劇品會場匯演,縉云廣電局拍攝成《五女拜壽》《梁紅玉》《程嬰救孤》等八部經典婺劇曲目,由縉云縣心語影視公司各放映隊承接放映。據統計,自2014年2月以來,全縣農村共放映100場婺劇電影,涉及21個文化禮堂,深受各個群體觀眾的喜愛,為文化禮堂集聚了豐厚人氣。二是村民團體自導自演。2013年中秋至2014年春節期間,縉云縣全縣一半以上鄉村、所有文化禮堂建設實施村以“村晚”的方式慶祝佳節,所有節目由“春泥”小學員、老年協會、婦女會等排演,包括器樂演奏、公益小品、歌舞等,寓教于樂,突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以及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果。三是志愿組織常態服務。縉云義工聯合會和壺鎮鎮志愿者總隊等聯合大學生村官“、春泥計劃”輔導員在全縣文化禮堂開辦“春泥課堂”“、周末課堂”“、四點半課堂”等,為農村少年兒童提供免費輔導,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目前已舉辦了包括恐龍化石攝影展“、父母小時候的樂趣——小人書展”等富有特色的少兒文化活動共計40余次。
(3)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文化禮堂”建設必須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互動、左右聯動的良好格局。一是政府引導。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投入機制。各鄉鎮街道、村也成立相應組織,負責具體實施。二是成立工作指導小組。成立由文化、建設、史志、檔案等方面的專家或能手組成指導小組,對文化禮堂建設進行論證、指導,為各村建設“文化禮堂”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和管理,使活動規范化和常態化。四是村民自主。在“兩堂”中開展娛樂活動、書畫培訓、農技講座,由村民擔任主持者、參與者、觀看者。各村的“五廊”則展示村民熟知的村莊史及家族史,書寫村民身邊的故事和人物,陳列村民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