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爭議,該不該保護,如何保護,是維持原態還是加以開發等等問題都影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 非物質文化 遺產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逐漸推進,發達國家的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碰撞和交流,這給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何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沿襲中國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該思索的課題。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現狀
(一)保護意識不強,工作進度不大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全國人民的大事,然而因為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盲點。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不作為或者慢作為,或者本地居民主動破壞,游客破壞等現象發生時,沒有相應的制度對其進行處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功利性嚴重
近年來,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卻出現了較強的功利性。首先,各地出現哄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幾個省、城市或地區紛紛搶奪某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牛郎織女故事、梁祝故里傳說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出現了被搶奪的現象。其次,有些地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過度,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了一種賣點,改變了原生態內涵。例如,某些地區特定的生活習俗,如裸浴、裸體拉纖等被濫用成表演,目的是迎合游客口味的需要,這有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三)保護力度不足,缺乏有效支撐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雖然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落實力度不佳。例如,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建筑類文化遺產規定著誰居住誰保護的原則,但是普通大眾的接受程度卻不怎么高。一方面,政府缺乏經費來進行有效保護,另一方面也沒有出臺有力措施進行支持。這樣一來,很多非物質文化一邊被破壞著,一邊又被政府大力地喊著加強保護,這種矛盾嚴重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
(一)擴大參與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價值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純粹是依靠民間藝人手工創作、表演而存在的,不只是為了經濟利益的實現,它們存在更多的價值在于制作者自我存在感的滿足和在社會自然中找回安全感和歸屬感。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參與度,加強本土民眾同社會交流的力度,搭建起一個交流溝通平臺,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來,享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特的文化價值,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主體制作者之間更親密和諧的關系,達到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二)運用高科技傳播手段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改變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微信、二維碼、微博等等各種社交平臺和手段都給現代社會的人們時間創造了更多經濟和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借助高科技這一手段,促進其價值的不斷增長,擴大其影響力和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強與青少年一代的互動交往,運用開放的態度進行有效地開發和運用,在包裝和營銷上加強力度,有效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例如,針對剪紙藝術,可以在微信平臺中公布創作者的公眾賬號,通過手機游戲設置等等,讓粉絲體驗動手剪紙的樂趣,還可以通過服務器將作品進行評比,這樣一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在保護的過程中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三)要堅持依法保護的原則,遏制功利性現象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結合我國的法律實際情況加以保護,要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種類、氛圍,對相關的機構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目標管理,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的挖掘、認定、保護和開發等相關政策,對于已經錄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實行考核復查制度,實行黃牌警告和紅牌除名制度等等。最終形成程序明確,信息公開,榮譽與責任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和管理制度。
(四)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我國面臨著很多問題,根本問題是保護思想意識的欠缺,這一問題需要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才能有效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教育是人類歷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以立法的形式,確立好國家和人民在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使命和應盡的義務,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教育體系,促進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思想到行為的轉變,促進政府與人民自覺、自主地去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道德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復雜的問題,在目前的社會大形勢下面對著諸多的挑戰。面對這樣一個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弘揚和發展的問題,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一問題,決定著我國未來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是否走向成功。針對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源頭入手找到問題的所在,只有加強力度進行整改才能實現良好效果。結合一人之力或者一方面之力都很難達到效果,需要結合政府、地方、民間、教育等多方面的力量,充分發揮好各自職能才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任重道遠,實現長遠目標。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項目,項目編號:HBWY2014-Y-D008。
參考文獻:
[1]陳蕊.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漢陰縣為例[J].新西部,2011,(24).
[2]張文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播模式初探[J].新西部,2012,(Z5).
[3]關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J].科技潮,2000,(10).
[4]王鶴云,高紹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機制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5]黨昊棋.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山[J].東南傳播,2012,(07).
作者簡介:
[1]張欣: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