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燕都大橋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全長277.44m,其中主橋為2×90m兩跨鋼拱塔預應力混凝土梁雙索面斜拉橋,主橋主梁為單箱四室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寬34m。本文通過對燕都大橋鋼拱塔結構形式的分析研究,確定了分離式支撐系統和分層澆筑的施工方案,其具有對主體結構鋼筋破壞性小、臨時結構投入少、施工進度快等優勢。
【關鍵詞】鋼拱塔鋼混結合段 錨固系統 支撐結構 設計計算
1 前言
燕都大橋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全長277.44m,其中主橋為2×90m兩跨鋼拱塔預應力混凝土梁雙索面斜拉橋,主橋主梁為單箱四室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寬34m。主橋鋼塔采用雙拱塔V字形,拱軸線為橢圓線,塔高41.8m,斷面為單箱單室鋼箱斷面。拉索分為水平索和斜拉索,共計60根。該橋是國內踐行索鋪梁橋理念為數不多的雙索面半漂浮體系斜拉橋,具有結構新穎,受力復雜,施工控制要求高等特點。
鋼混結合段施工是本橋施工中的重難點之一,在“安全、經濟、高效”的總原則下,從施工技術分析、施工工藝、設計計算、鋼材耗量等幾個方面闡述本橋鋼砼結合段施工技術,以期為同類工程作有價值的參考。
圖1 燕都大橋效果圖
2 鋼混結合段結構形式
鋼混結合段(以下簡稱結合段)主要由錨固梁、錨桿、定位梁、鋼塔預埋段、砼塔柱等構成,鋼拱塔底部與混凝土塔柱結合處采用承壓式設計。鋼塔預埋段通過PBL剪力鍵和剪力釘與砼塔柱結合在一起,鋼塔首節與預埋段焊接后又通過錨桿錨固在砼塔柱頂面,承壓面間后壓力灌注10cm厚環氧砂漿。單根錨桿長12m,直徑Φ100mm,材質為40CrNiMoA,單側共計88根,錨桿下端通過錨固梁交錯錨固在承臺內。結合段結構形式如圖2~3。
圖2 鋼混結合段構造圖 圖3 錨桿布置位置
3 施工技術分析
根據結合段的結構形式,施工方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結合段各構件的臨時支撐形式;二是結合段范圍內砼澆筑分層位置。
兩肢塔柱錨桿交錯布置,且有豎向傾角(20°)。下錨固梁為一大一小兩型鋼焊接而成的方框梁,疊錯在一起。兩肢塔柱的預埋段鋼板是一個整體。錨桿空間位置由錨固梁、定位梁、承壓板和錨固板四重定位。結合段范圍貫穿承臺、塔座、塔柱三種砼構件。綜上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影響著臨時支撐結構形式的選擇。
首先要解決的緊要問題是先固定鋼塔預埋段還是錨桿,若先將鋼塔錨固段固定后,再穿入錨桿,則錨桿要依次穿過四重定位,要求精度可想而知,且工作量巨大。若先固定錨桿,只要把錨桿位置定位精確,預埋段可一次穿入,且錨桿只需穿過承壓板、錨固板兩重定位, 省時省力,只需把連成一體的預埋段鋼板從中間切開,穿入定位后再焊接成整體。
解決上述問題后再來研究鋼塔預埋段何時吊裝的問題。預埋段單肢重量大(43.3t),且有傾角,其若是和錨桿一起在承臺澆筑前在承臺基坑底搭設臨時支撐固定,那必然是個龐大的支撐系統,參考同類工程傳統的支撐形式如圖4~5,此類支撐簡單易行,但體系結構繁重。且本項目承臺、塔座、塔柱內鋼筋、PBL剪力鍵鋼筋密布,大型的型鋼支架勢必會截斷大量的主體結構鋼筋,有害于主體結構安全。
經研究分析采用分離式臨時支撐系統,即錨桿支撐架和鋼塔預埋段支撐架分離,錨桿系統較輕,其支撐系統輕便、簡易。可以設置在內部,在塔座澆筑完成后用體外鋼管支架吊放重量較大的鋼塔預埋段,從而解決了第一個臨時支撐系統設置問題。
根據既定的臨時支撐結構形式,結合承臺、塔座、塔柱的外部結構形式,擬定其砼分層澆筑位置,即第一層澆筑至承臺頂面,第二層澆筑至塔座頂面,第三次澆筑至塔柱承壓面,待拉索調索完畢后澆筑塔柱外包砼。
圖4 傳統型鋼支撐方案圖 圖5 傳統型鋼支撐現場施工圖
4 鋼混結合段施工工藝流程
根據既定的結合段施工方案,確定其工藝流程如下:
鋼混結合段施工工藝流程圖。
5 臨時支撐系統的設計計算
錨桿定位架為型鋼焊接結構,在承臺封底砼上設置預埋件,其上焊接32根不同高度的格構式型鋼立柱,在立柱上定位錨固梁,錨固梁和定位梁之間設置型鋼桁片,桁片弦桿焊接在錨桿的間隔里,以盡量減少其所占空間,兩肢定位架間設置倒鏈,用于調整錨桿重力作用下的撓度,錨桿定位架結構如圖6示。
預埋段體外吊架為鋼管柱+分配梁結構,采用Φ630×8mm鋼管柱基礎,通過預埋件固定在塔座的斜面,分配梁與鋼管柱焊接,分配梁上設置精軋螺紋鋼筋吊掛,通過千斤頂微調吊掛高低來精調預埋段空間位置,預埋段體外吊架如圖7示。
圖6 錨桿定位架結構圖 圖7 預埋段體外吊架結構圖
利用有限元結構軟件Midas建立結構模型,分析其在不同工況下的強度、撓度及穩定性,計算結果如下:
圖8 錨桿懸臂應力分析 圖9 錨桿定位架應力分析
由于錨桿較長(12m),其安裝到位后懸臂端在自重的作用下會產生應力及撓度,在模型中根據錨桿傾角及約束情況建立實體模型,調整其節點坐標軸,定位梁位置加水平向約束,錨固梁位置加三向約束,經計算知其懸臂端最大應力 ,最前端撓度為3.4cm,可通過倒鏈對拉調整。
錨桿定位架底端立柱位置加三向約束,將錨桿計算所得支撐反力作為荷載加到定位梁和錨固梁上,并加載人群活載,計算得結構最大應力 ,最大位移1.4mm,滿足要求。
6 結論與建議
在鋼拱塔鋼混結合段的施工中,必然會遇到錨桿定位、鋼塔預埋段支撐吊裝等情況,本文通過燕都大橋工程實例,闡述了分離式臨時支撐體系及混凝土澆筑分層,優化了傳統“滿堂支架”式的支撐形式,既能減少施工臨時投入,又便于工作面的展開,提高施工進度,望為以后同類工程提供有價值參考。
參考文獻:
[1]夏志斌,姚諫.鋼結構—原理與設計(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JTG D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馬明(1974—),畢業院校:哈爾濱建筑大學,本科,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