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涉及綁架上法庭
2014年9月4日,美國一名華裔母親涉嫌違反監護令,擅自帶走四歲中美混血兒子登機赴北京,結果美國當局下令該航班中途折返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航班返抵機場后,這名女子遭逮捕,男孩回到父親身邊,受阻航班當晚再次起飛前往北京。
男童家住美國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母親劉文靜是中國公民,父親威廉·魯伊佛洛為美國人。9月3日,劉文靜給孩子父親寫了封電子郵件,宣稱臨時得知她的外祖母病危,要帶孩子立即返回中國。魯伊佛洛反對,答復說孩子不能離開美國,并且表示愿意暫時照顧兒子。但劉文靜堅持帶走男孩,并連同母親三人登上聯合航空當地時間下午12時20分前往北京的897號航班。
由于劉文靜在8月27日就為自己和兒子預訂了前往中國北京的單程票,因此魯伊佛洛懷疑她是早已計劃好準備帶孩子離開,違反監護令,涉嫌國際綁架罪。他在劉文靜帶著孩子乘飛機前往北京約五小時后趕往機場,向執法人員通報了事件。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根據監護令,下令航班折返。飛機返回降落后,劉文靜遭拘捕,被控綁架罪。
法院文件顯示,劉文靜與魯伊佛洛于2013年啟動離婚程序。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兩人在此期間對孩子擁有共同監護權。但監護令明確規定,在沒有獲得另外一方同意的情況下,禁止把孩子帶出美國。劉文靜被控非法蓄意把兒子帶出美國未遂,意圖妨礙合法行使父母權。在法庭上,她辯稱帶兒子走是因為自己急需返回中國探望病危的外祖母,承認未獲得孩子父親魯伊佛洛同意把孩子帶出美國違反了監護令。
美國律師表示,爭奪子女監護權的夫妻未經另一方同意將孩子帶出法庭管轄區,不僅會喪失子女監護權,而且會面臨刑罰坐牢。一些父母常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在跨國婚姻的離婚官司中,母親一方往往因為無法忍受漫長的離婚訴訟過程和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產生一走了之的念頭,但這對爭奪子女監護權非常不利。有時夫妻吵架,一方負氣將孩子帶走,在沒有通知另一方監護人的情況下,也都可能會涉及綁架罪。
美國之所以對該事件如此重視,與父母誘拐兒童現象突出有關。當今世界,每年被雙親誘拐的兒童數量相當多。作為移民國家,美國父母誘拐兒童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案發量逐年增加。美國司法部的一份報告說,全國每年發生的國內和國際父母誘拐兒童案已超過2萬件。根據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特別委員會提供的數據估算,僅訴諸海牙公約體制的兒童誘拐案件每年大約為1300件。美國學者的一項調查表明,在父母誘拐兒童案中,77%是為報復對方,23%是出于對婚姻破裂的憤怒,16%是希望與孩子在一起,13%是出于其他人的壓力,13%是對探視不滿意,9%是因對方有了新的婚姻或關系。
國際合作破難題
雖然國際兒童誘拐與一般的綁架兒童完全不同,但是父母誘拐子女仍然可能產生嚴重的消極后果。一方面會對一國的監護法律制度產生現實的沖擊,另一方面對享有監護權的一方父母的監護權帶來嚴重的傷害。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兒童的利益,他們將可能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從而面臨社會或語言方面的困難,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受教育權,最終對他們的生存權與發展權帶來不利后果。
在實際生活中,當跨國婚姻關系破裂后,父母一方把子女帶回自己的國家(國籍國或住所地國)或者乘子女來訪之機將他們滯留而使其脫離合法監護人的事件經常發生。它所引發的人倫思考與法律非常復雜,值得關注。防止國際兒童誘拐和在誘拐現象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迅速返還被誘拐兒童,現在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980年10月6~25日舉行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第14屆外交大會最終通過了海牙《國際兒童誘拐民事事項公約》(以下簡稱“海牙公約”)。它擺脫了傳統沖突規則的繁文縟節和執行程序的笨重不便,建立了一個締約國中央機關、主管機關之間積極合作的新型機制,有效抑制了國際兒童誘拐現象。這個為防范愈演愈烈的跨境兒童誘拐行為而制定的公約,成為跨國婚姻破裂后夫妻雙方爭奪子女撫養權時的重要判定依據。它確立了兒童快速返還機制,精巧平衡了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利用國際司法行政合作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確保安全返送兒童和減少跨國兒童誘拐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海牙公約”將兒童誘拐與拐賣相區別。國際私法上的兒童誘拐是指父母、監護人或其他近親屬通過非法遷移或者滯留兒童而改變他們慣常居所的行為,通過對原有監護關系或監護權的具體行使狀態的一種改變,意在獲得對孩子單獨控制和照顧的權利。
“海牙公約”遠非完美,然而卻為破解兒童拐騙案提供了最佳希望。截至2014年4月10日,已有92個國家簽署、批準或加入了《海牙公約》。在簽署國之間,此類糾紛較容易解決。比如,一名比利時母親帶著在法國出生、而且父親是法國人的孩子回到比利時,可以要求比利時當局按照《海牙公約》條款解決糾紛。比利時當局會根據教學環境等因素,判定孩子更適合在哪里生活。
監禁罰金出重拳
在美國,曾經將父母誘拐兒童行為當做家庭內部事項。然而隨著父母跨國誘拐兒童案的頻發,這種觀念逐漸改變。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國務院處理了8000多宗美國兒童被父母一方拐騙到國外的案件。“全國失蹤和受剝削兒童中心”是設在美國的一個追蹤失蹤兒童下落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報告說,目前仍有1100宗美國兒童滯留國外的案件沒有了結,該中心正在向另外177宗案件提供技術支持。
美國加快了立法進程,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目前不但聯邦有統一的法律,而且各州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既有涉及民事的法律,又有涉及刑事的法律。在所有50個州的法律中,都將父母拐騙行為定為嚴重犯罪。
1988年4月29日,美國國會頒布了對各州和聯邦均有約束力的《國際誘拐兒童救濟法》。
1993年11月2日,美國國會頒布《國際父母綁架子女犯罪法》,將兒童非法轉移出美國或者把兒童扣在國外,旨在阻撓合法實施父母監護權的行為刑事化,且定為聯邦級“犯罪”。
兒童監護權應通過法律程序決定,而不是通過綁架行為來解決。美國呼吁案件有關方所在國,確保他們的法庭及有關機構有效持續落實“海牙公約”,解決父母跨國誘拐兒童問題。表示愿意與其他有關國家共同合作,結束父母綁架兒童的悲劇。敦促尚未批準“海牙公約”的所有國家,盡早批準這項公約。
刑事追訴不手軟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認為誘拐兒童行為的性質嚴重,需要刑法介入和保護,對誘拐者予以刑事追訴和懲罰。
英國在1986年8月1日批準了《海牙公約》,當時只有其他四個國家(加拿大、法國、葡萄牙和瑞士)批準了海牙公約。作為最早的成員國之一,英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本國配套的《兒童誘拐與監護法》1985年開始生效,規定了父母誘拐兒童罪。
在英國,兒童誘拐委員會和法院負責處理兒童誘拐案件。兒童誘拐委員會由四人組成,其中一名律師擔任主席,一名政府主管和兩名行政人員為成員。英國處理誘拐兒童案件的司法體制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法院基礎之上,所有公約申請案均由高等法院的家事分庭處理。該法庭屬于一審的最高層次,成員包括一名首席法官和七名專業法官,他們均熟諳公約規則,強調加快案件處理。就英格蘭和威爾士而言,其中央機關是大法官,但這項功能是由官方律師通過兒童誘拐委員會代表大法官行使的。在案件的受理問題上,兒童誘拐委員會第一步就是判斷特定的申請是否符合《海牙公約》標準,是否附有合適的英文申請書。一旦兒童誘拐委員會認為申請表面符合要求,隨即將通知一家私人律師事務所去處理該案。當然,只有那些大法官名單里的事務所才能得到此種通知。目前,在倫敦有16家這種事務所。在處理誘拐案件上,每一家都具有專業水平。這些事務所一旦被通知行事,其律師將迅速地開始為其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
法國和德國分別在《刑法典》里規定了“妨礙行使親權罪”和“誘拐未成年人罪”,埃及等國在普通綁架罪中設置了針對父母誘拐子女的特殊條款,瑞典專門規定兒童脫離監管罪。父母誘拐子女行為的刑事化已漸成趨勢,例如,匈牙利的改變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罪,土耳其的滯留或劫持兒童罪,葡萄牙的誘拐未成年人罪,菲律賓的綁架未成年人罪,羅馬尼亞的不遵守兒童監護規定罪。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