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國

這樣的保險企業,
中國人也完全可以辦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很快,中國保險業中心由廣州轉向上海。只是當時的保險業市場皆為外商所壟斷。
20世紀初,華資壽險市場曾一度興起,但由于管理和經營不善,后多相繼停業,頗有一蹶不振之勢。當然,也有仍在躍躍欲試的華資保險業,代表其崛起標志的,就是1912年7月1日華安合群保壽公司的開業,其創始人叫呂岳泉。
呂岳泉(1877年-1953年)出生于上海浦東川沙一戶普通船家,父母以替人運貨為生。呂岳泉讀了不到兩年私塾,后被伯父帶到上海,到一個英國人家里當小傭人,這年他12歲。這家英國人家的主人就是當時英國永年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理穆勒。
呂岳泉雖說出身于船家,讀書不多,文化不高,但他勤勞聰明,肯干好學,善于接受新事物,他在穆勒家學會了不少常用英語。平時呂岳泉還留心觀察穆勒和他人洽談業務,積累了不少保險業務知識。在一次穆勒招聘助手的考試中,呂岳泉憑借平時的知識積累和英語能力,在與其他多名應試者的PK中勝出,正式進入穆勒視線。在慧眼識才的穆勒的提攜和推薦下,呂岳泉不久成功進入永年人壽保險公司,短短幾年就做出了出色業績。后來永年公司在南京開設分公司時,風華正茂的呂岳泉被任命為南京分公司經理。
其時的南京正是兩江總督署所在地,呂岳泉在南京結識了一些大小官員、文人學士,還在友人引薦下,晉見兩江總督端方。端方對呂岳泉說,人壽保險公司是一個大企業,他前幾年奉命去美國考察憲政時,曾經參觀過他們的人壽保險公司,其規模之大頗為驚人,竟達數十萬美元!端方鼓勵呂岳泉好好干,為表示對人壽保險企業的支持,端方當即為自己投了壽險,并動員部下們參加保險。從總督署出來后,呂岳泉深有感觸地既像對友人,又像對自己說,這樣的保險企業,中國人也完全可以辦!
1909年春天,以實業救國為號召的南洋勸業會在南京鼓樓開幕,主辦者是南通著名實業家張謇。一時各省紳商云集南京,熱情參觀。呂岳泉躬逢盛會,施展渾身解數招徠營業,在會上辟專欄介紹國內外壽險業現狀和前景,并且得到張謇、虞洽卿、朱葆三等一批商界巨頭稱道,他的生意很是紅火。呂岳泉高興之余卻在想,這畢竟是在為“永年”宣傳和掙錢,什么時候才能夠為中國人自己的保險企業推銷、宣傳、掙錢呢!
辛亥革命的爆發,給呂岳泉提供了為中國人自己的保險企業創業的契機。1911年冬天,呂岳泉辭去南京分公司經理一職,回到上海總公司。不久,他又辭去總公司職務。他要籌劃創立新的壽險公司。這時候,隨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而解職的前南京衛戍司令徐紹楨來到上海,他是呂岳泉在南京時的舊識,呂岳泉面見徐紹楨時,就打算創辦壽險公司征求他意見。徐紹楨大力支持,并且當即認繳股款規銀一萬兩。緊跟著,適在上海從事實業的原四川護理總督王人文也慷慨認繳規銀2萬兩。接著,呂岳泉又募滬上著名紳商朱葆三、朝鮮銀行華籍經理顧棣三等人入股,連同他自己投入的資金,一共集得規銀20萬兩。這年六月,呂岳泉審時度勢,以維護民族權益為宗旨,創辦了足以與外商壽險公司相抗衡的華商壽險公司——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公司在上海黃浦灘30號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開業。
華安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
呂岳泉在《創辦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紀略》中,曾自述創辦華安的過程:創辦之議肇始于辛亥(1911年)之冬,岳泉深感于壽險事業之重要,攸關國計民生者,如無華商自立之公司不獨利權外溢,且將人民之生命保障委托于外人之手,于國家體面、國民人格上均有關系。遂毅然自創純粹之華商壽險公司,以此意商諸徐固卿、王采丞諸公,均蒙贊許,乃即著手進行。自辛亥之冬開始籌備,至民國元年(1912年)6月1日成立,7月1日開業。資本總額規銀100萬兩,先收20萬兩,后改為國幣50萬元,股份額定5000股,實收5000股,每股100元,決算日期為12月底。華安名稱的涵義就是合眾人之力、保中華平安。民國元年8月2日,以發起創辦人名義致國務院呈文,其具報人為:“王人文(即王采丞)、王芝祥、徐紹楨(即徐固卿)、朱佩珍(即朱葆三)、沈敦和(即沈仲禮)、王夏、顧兆德”等七人。同年11月,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具名致工商部申請注冊報告中的創辦人姓名:“徐紹楨、沈敦和、王人文、王芝祥、朱佩珍、顧兆德、徐承庶”等七人,其中王夏名字沒有了,另列徐承庶,呈文附件之一為“中國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合同”,工商部于同年12月頒發執照。
看得出,呂岳泉在創辦和打造“華安”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他的人脈資源。召集權勢人物和商界巨子入股及做董監事,是他一開始就刻意追求的。在1926年敬贈客戶的《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總公司丙寅通知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司董事監事和經理人員的名錄,其中就有政界宿耋黎元洪、馮國璋、徐固卿(紹楨)、王采丞(人文)、桑鐵珊,軍界要人楊耿光,中年政客王子銘、呂天民,商界精英陸文韶、程霖生、王芳畦,外國銀行買辦顧棣三、吳培初、朱子奎,律師丁榕、瞿紹伊。司理郁賜是英國人、前永年人壽保險公司經理,曾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交游極廣,頗負時譽,董事總經理呂岳泉、董事副總經理經乾堃和襄理顧慶毅也都有厚實的商界背景和從商信譽。這樣一份董監事及經理人員名單,陣容十分顯赫,既有現任或前政界顯貴,又有商界和金融界精英,既有各業的行家里手,又有受過中西高等教育的專家或律師。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下,華安公司這樣的股東結構和董事監事結構確實從特定視角凸顯出一種“人和”的優勢。這種“人和”優勢正是華安合群領先于其他華商壽險公司的原因之一。
華安開張后,呂岳泉才真正感到萬事開頭難。憑借呂岳泉在永年保險公司長年跑業務的豐富經驗,不愁開拓市場、招攬業務,但壽險管理中的保險費率、責任準備金、退保金計算等技術問題,卻讓他感到難以應付。華安之前,國內也曾有華興、華通、福安幾家華商保險公司,都因業務原理不明白,加之管理不善,做事常常事倍功半,投入成本很大,收效卻微。早于華安成立的幾家壽險公司就是因為管理不善,營業不振,以至每況愈下,直至歇業。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華安決不能重蹈這樣的覆轍。壽險企業除了內部組織管理,更有對各種壽險的保費率、責任準備金(應對被保險人負擔給付的各種準備金如賠款、滿期款)和估兌現金(退保金)等的計算,如無專業知識和相應業務能力,斷難勝任。彼時國內找不到這樣的人才,而公司又必須運作,正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在籌備成立公司時,呂岳泉已決定聘用外國人。進入他聘用視野的就是原任永年人壽保險公司經理、英國人郁賜,和同一公司的英國人第弗利斯,二人分別擔任總司理和計算師。呂岳泉自己任總經理兼營業部主任。
不過,呂岳泉在聘用外國人擔任公司要職一事上,一度曾遭到非議。主要是當時其他有些實業頗有外國人憑借掌控的權益,獨斷專行,目中無人的現象。華安后來果然也出現如此端倪。據曾于1925至1951年在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工作26年,離開后仍任該公司董事達10年的龔匯百先生講述,有一次郁賜與紳商沈仲禮偶遇,雙方話及壽險事業,沈即以自己所辦的人壽保險公司商請歸并新公司。郁賜未加調查,又未征得呂同意即答應了沈。而“實則沈以該公司營業不振,難以維持,亟謀脫身方法。歸并之議既成,新公司旋亦成立。新公司原擬定名為中華合群保壽公司,將擬就的開業廣告送登《申報》《新聞報》時,沈擅將‘中華二字改為‘華安,其別有用意不問可知。即此一事,足見郁賜之專行獨斷。經過這一教訓,呂即謀求控制之策。他一方面把郁賜的權限,訂明于雇用合同之內,且合同期限為五年。期滿經雙方同意,再商續訂。另一方面,他即刻著手自己培養人才,從職員中選拔優秀人員加以積極培養”。與此同時,呂岳泉為兩個外國高層管理人員精心配置了年輕的助手。營業員經乾堃年輕聰明,勤奮好學;剛入公司的實習生周大綸是名牌大學的數學尖子。呂岳泉面授機宜,讓他們分別跟郁賜和第弗利斯邊工作邊學藝。幾年下來,經乾堃悉心鉆研,對壽險業管理頗有所獲,先被提拔,又升為副經理,逐步取代了郁賜。周大綸也脫穎而出,勝任了計算師工作。這時,大家才感到呂岳泉聘用外國人的玄機。
呂岳泉除了從職員中選拔出經乾堃、周大綸等優秀人才外,每當華安有新人進公司,呂岳泉都親自主持短期培訓班。他主講敬業課,向學員們回顧早年走家串戶推銷營業的甘苦,以“失敗一百次,成功一次即為成功”的事例進行勉勵。呂岳泉還每年舉行幾次營業競賽,一方面以此鼓勵推進業務,另一方面以利提高銷售技巧。呂岳泉經常和各地教育機構聯系,還于1924年開辦了華安人壽保險專業函授學校,他自任校長,以半年為一屆,課程設置人壽保險原理、壽險種類招徠學、商業道德等等。這種不受時空限制,開放性辦學的教育形式很受歡迎,當時經介紹就學的有600人,云貴等省及南洋群島,都有學員就學。學成后,他們中有三分之一左右被華安或其他保險公司錄用。大批壽險業人才的培養,為開拓華安業務和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業務,華安公司也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當時社會上對于壽險的意義還不明了,華安公司成立不久,就常在《申報》《新聞報》上刊登介紹壽險的短文,還著手編印《華安雜志》。為了出刊,公司成立了一個“華安出版社”,專事負責雜志的編輯發行,又特約了一批社會名流與作家,為刊物題詞、撰稿,前者如黎元洪、馮國璋、陳其美、王一亭等應華安的邀請在報上題詞;后者主要有馬寅初、王魯彥、汪靜之、傅東華、謝六逸、黃廬隱、洪深、馬國亮、施蟄存、章克標、黃源、章衣萍等撰文,宣傳壽險業和華安公司,既有人壽保險對保障身家幸福意義的理論闡述,也有文藝小品。雜志全部由公司贈送保戶,或做營業員招徠業務之用,不收價。印數最高時達到上萬冊,深受保戶和一般市民喜愛。
興建華安大廈
1914年,歐戰爆發,日本攻占我膠州灣并據有膠濟鐵路。巴黎和會時我國未能將該路權收回,1922年在太平洋會議中好不容易露出一線希望——有望五年贖回!但贖路需3000萬元,而政府已無此力。于是全國民眾發起贖路運動,華安首先認贖路儲金100萬元,并特定“贖路儲金保壽”險種,使國民既能盡愛國義務,又可獲得自身及家庭經濟保障。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后,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店罷市,華安除公布宣言聲援,更發起“經濟救國保壽”險種,以實際行動凸顯出企業的愛國主義精神,共謀救國。另外,鑒于團體保壽對勞資雙方改善關系極為重要,從1926年起,公司特厘定團體保壽章程,保額由企業決定,保費由企業繳納,如遇職工身故,即將賠款交由企業轉給家屬領取。此項業務開展后,商務印書館等機構先后加入團體保壽。以上這些措施促進了公司業務的發展,營業蒸蒸日上。
1926年5月,公司在靜安寺路104號建成八層總公司新址,取名華安大廈,占地1973平方米,建筑面積1.25萬平方米,9層,高38.16米,大廈外立面采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模式,氣魄宏偉,結構精美,極具藝術性。平面呈工字形。樁基礎用25米長美松木樁。門前有數根大理石筑成的高大石柱,很是壯觀。屋頂九米高的鐘樓座于石柱之上,鎦金圓頂光彩奪目。內部裝修十分別致華麗。它以精美的構思,豪華的設施,轟動了大上海。工程設計為美國建筑工程師哈沙德,招標委托上海江裕記營造廠承建。華安大廈共有八層,底層出租;第二層作公司辦公用;第三至第八層經營附屬華安飯店,作為公司副業。該大廈為當時南京路西藏路以西區域最高建筑物,彼時外僑青年會(現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國際飯店等在華安大廈矗起以后才開始興建。
聲名大振,遠播海外
除了拓展業務,宣傳業務,呂岳泉還不失時機開展社交活動,擴大公司的社會影響。1927年8月,美國保險學專家許本納博士到日本講學。呂岳泉聞訊,邀請他順道來中國做學術訪問。華安公司對他盛情接待,為他組織了講題為《生命價值的科學管理》的專題報告。聽眾多達1000余人,包容工商、金融、文教各界。上海幾大報都摘要刊載他的演講,壽險一時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點。中美兩大保壽專家的會晤促進了公司的聲譽。1932年,為紀念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還專門出版了《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20周年紀念刊》。紀念刊發表照片120多幅,除了有當時已故大總統黎元洪、馮國璋的題詞外,還有蔣介石、張學良、張謇、閻錫山、李純、任城靳、孫科、汪兆銘、蔡廷鍇、黃炎培等20多位名人親筆題詞30多幅,該刊照片題詞全部用銅版紙印刷,是研究我國保險史的重要史料。
1935年,美國費城保險學院特聘呂岳泉為遠東地區顧問。呂岳泉在壽險界聲名大振,遠播海外。金融界聲名顯赫、炙手可熱的錢新之、吳蘊齋、徐新六、金宗城、杜月笙和宋子良等人都曾經當選過華安的董事。
據龔匯百回憶,“一二·八”淞滬戰役前是華安鼎盛時期。此后華安營業開始受挫,上海淪陷后,更是每況愈下……呂岳泉于1953年逝世。第二年底,華安即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壽險契約登記與給付清理工作。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