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佩珊
還記得電影《穿著普拉達的惡魔》里的女上司對助理的各種無理要求與挑戰嗎?想要擁有一個助理來替你打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嗎?只要靠著一部智能型手機,上網全部都能辦到。
才剛起床,電鈴響起,需要排隊一小時才能買得到的炭烤吐司已經送到家門口,靠的是昨晚睡覺前在手機上一點,搞定!你忙著準備出門才想到,今日是送狗去打預防針的日子,下午卻已經排滿會議,只能拿出手機滑兩下,找人帶狗去打預防針,搞定!晚上朋友要來家中聚餐,一周前,你已經透過手機預約好,今晚吃的是西班牙家常菜,搞定!還有,中午12點開賣的演唱會門票,也是靠著手機滑兩下,就已經找好了代買人。
就像有個隨身助理替你打理一切,這就是“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時代的魅力!
所謂“隨選經濟”,指的就是透過移動網絡等科技,達到實時、便利又快速的創新虛實整合服務,從在線走到線下,改變過去傳統市場供需的面貌。只要一部智能型手機在手,把你的需求往網絡上一丟,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來替你完成任務。
靠手機享服務
Uber帶來破壞式創新思考
以前,為了滿足業者臨時增加的工作量,對外征詢短期人力,由于這樣的工作屬于暫時性質,這些短期人力就被稱之為打零工;進一步地,有了專業的公司把一批低階工作統包,由他們來負責訓練人力,再分派到客戶端,稱之為派遣;2000年網絡科技崛起后,在“世界是平的”概念下,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外包工作。
如今,因為移動網絡的普及,“隨選經濟”下的工作被切分得更為精細:你不需要完成一個很大的計劃,也不需要有超強的團隊,只要有特定的技能,就能找到你可以完成的任務。這就是“微工作”(Microwork)。
Uber,或許就是“隨選經濟”與“微工作”的最好的例子。
紅遍全球54國、超過兩百個城市,還沒上市掛牌、市場估值就超過400億美元的Uber,創業靈感來自于創辦人加瑞特·坎普六年前站在寒風中遲遲攔不到出租車而起的一個微小愿望,當時他想:“如果我可以在手機上按一個鍵,立刻出現一輛車就好了。”來年,Uber在舊金山誕生。
現在,倘若你想搭車,只要在手機上輕點Uber的App,馬上就能替你安排距離最近的車子,司機名稱、車號、所在位置與行車路線,都能在手機上一覽無遺。
同樣的,要成為Uber平臺上提供載客服務的司機,只要你有一輛車,駕駛紀錄優良即可。只是,這樣的立意隨著全球各地傳出Uber司機的犯罪事實,連帶地也讓這項創新服務引發正反兩極的爭議。
盡管如此,Uber的成功仍舊激勵了全球各地掀起一波“Uber for X”的熱潮,意思就是各行各業的Uber,希望透過Uber的案例來激發各行各業運用移動網絡與App,做更多的創新服務。
2014年,美國硅谷估計就有超過二十家標榜Uber式服務的新創公司誕生,服務項目五花八門,送餐、洗衣、按摩、醫生到府看診、搬家、裝潢、遛狗、打掃等,打著數分鐘到數小時就能完成任務的招牌,吸引消費者使用。
正因“隨選經濟”日益壯大,創投業者投資的意愿也隨之提升,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標榜Uber for X的新創公司能夠拿到的第一輪融資金額,足足比其他新創公司平均融資金額還要高出46%之多。
美國熱衷“隨選”
重塑人們對未來生活想象
“隨選經濟”點石成金的魔力有多大?成立僅兩年的硅谷新創公司Instacart最知道,提供“7-ELEVEn到你家”的服務,消費者只要在Instacart的平臺上勾選想要的產品,Instacart就會派出采購專家在短時間內跑遍大小超市,幫你完成采購清單、送貨到府。
如果你以為他只是亞馬遜、PChome的“真人版”,那可就錯了,因為Instacart不只喊出“一小時內送貨到家”的時間保證,跑遍各種超市的服務精神,恐怕是那些傳統電子商務平臺難以望其項背的。而且,Instacart不需要建置大型倉庫放存貨,更不用養自己的物流車隊和大量全職人員,卻可用最短距離、最快的速度完成訂單。
這樣的服務,過去兩年讓Instacart的營收快速成長,2014年營收突破一億美元,連帶地也讓Instacart最新一輪募資估值上看20億美元。
比起FedEx同日到貨服務要收50美元,而Deliv收費只要五美元,關鍵在于FedEx必須負擔資產成本,可是Deliv卻可以用群眾外包的方式,招募“微工作者”來達成送貨任務,所以,Deliv沒有資本支出的負擔,收費自然也比別人更低。
有時間、愿付出
改變形態 微工作者有錢賺
今年27歲的Sam,就是“微工作者”的一例,他的正職工作是人力中介公司業務,卻同時兼具Uber司機、GOGOVAN快遞員的身份。當他因業務有較遠距離行程時,他會開車出門,“順便”提供Uber服務;反之,若是騎車可達的地區,則跑業務兼送快遞。
在美國硅谷,一人身兼多家隨選企業工作的人更是比比皆是,當中更不乏有年收入上看六萬美元,或是開著寶馬等名車送貨的人,生活比起一般上班族毫不遜色。
依全球最大在線外包平臺Elance-oDesk的統計數據看來,這幾年來在線外派工作比重明顯呈現逐年走高的趨勢;2014年該平臺的自由工作者人數已經增長到940萬人,總計透過平臺完成交易的金額則達32億美元。
對消費者來說,愈多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隨選服務;站在企業的角度,各種人力需求則像是扭開水龍頭般,簡單易得。(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