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鼻”?是名字叫“新聞”的鼻子嗎?哈,別著急,我們慢慢說。
有這樣一段電視紀錄片,不知道小記者們看過沒有?海關警察得到消息,一個身上攜帶著毒品的嫌犯混在人群里,要通過海關。但是,這個嫌犯隱藏在哪里呢?怎樣在人山人海中及時準確地把他抓到呢?于是,海關警察立刻帶上警犬趕到了海關。
一到海關,警犬便抬起鼻子,使勁地聞起來。它不停地聞,不停地搜索,在排除一個又一個過關的行人之后,終于在一個可疑的男人面前停住了。警察立即上前搜查,結果在嫌犯最私密的地方搜出了四包海洛因,走私毒品案當即告破。
這個案件的告破,應當歸功于警犬。警犬為什么能夠破案呢?因為它有一個嗅覺靈敏的鼻子。警犬需要有一個嗅覺靈敏的鼻子,小記者也需要有一個嗅覺靈敏的鼻子。當然,小記者的鼻子不是用來嗅海洛因,而是用來嗅新聞。當然,這里說的“鼻子”不是長在臉上的那個鼻子,而是另有含義。
于是,我們給小記者的這種“鼻子”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叫“新聞鼻”。
小記者們,“新聞鼻”既然不是指真正的鼻子,那么它是什么東西呢?哦,它原來是一種本領。這種本領就是新聞記者對新聞的敏銳嗅覺,也叫“新聞敏感性”。所以,“新聞鼻”就是“新聞敏感性”。好啦,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知道什么是“新聞鼻”了。美國《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去采訪一位著名女演員的首場演出。到了劇場,發現劇場的門口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本場演出,因故取消。這名記者便空手而歸,回家睡覺去了。半夜,睡夢中他突然接到總編輯的電話。電話里,總編輯對他大吼:
“你怎么搞的!你采訪的女演員的消息在哪里?你快起來看看,人家的報紙上都登出消息啦,女演員自殺了!”
同樣是一塊牌子,上面寫的同樣是“因故取消”,《紐約時報》的那名記者沒有嗅出什么新聞,而別家報紙的記者卻嗅到了“女演員自殺”。
我們說,《紐約時報》的這名記者沒有“新聞敏感性”,他不具備“新聞鼻”;而別家報紙的記者有“新聞敏感性”,具備“新聞鼻”。
上面講的是外國的大記者具有“新聞鼻”的例子,那么中國的小記者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當然有了。下面我們就來舉一個。
一天,有3名小記者一塊走在路上,他們忽然看到一個低年級的小學生急急忙忙地往鐵路運銷科值班室跑。其中兩名小記者開玩笑地說:“看他急得那個樣子,鞋子都快掉了!”“大概他著急去找他的爸爸吧!”沒把這個現象當成一回事。而另一名小記者卻動了心思,他想:這個小同學跑得這樣急,一定有特別著急的事,而絕不是去找他的爸爸,因為他爸爸根本不在那里工作。既然是這樣,那么這里面說不定會有大事情。他事后立即去鐵路運銷科值班室了解情況,又找到那個小學生調查,結果發現了一件很好的新聞素材,隨后寫成了一則新聞,投到了報社,很快發表了出來。這則新聞是這樣的:
他避免了列車顛覆事故
李尊祥,是黑龍江省雞西市穆棱礦第二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別瞧他年紀小,可處處把“安全”二字放在心上。12月9日中午,他在放學回家的途中,穿過一段鐵路道軌時,突然發現腳下的一根鋼軌不知為什么被折斷成兩段。
他俯下身,仔細察看著,意識到將要發生事故,于是馬上快步向鐵路運銷科值班室跑去,向值班員報告了險情。
根據李尊祥同學的報告,鐵路部門立即采取了措施,使列車避免了重大顛覆事故的發生。最近,有關部門授予李尊祥“鐵道安全小衛士”稱號。
看,在同一種現象面前,前兩名小記者無動于衷,當然就發現不了什么新聞,說明他們沒有“新聞鼻”,而另一名小記者就很敏感,結果發現了很好的新聞,說明他有“新聞鼻”。
小記者們,你有“新聞鼻”嗎?不要著急回答,請把過去的經歷好好回想一番,然后再做結論。我看,一定是有的有,有的沒有;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沒關系,以前不算,以后可一定要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