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臻裕 王朋飛 謝俊 楊盛 蔣雷雷(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術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67)
在開發海底石油資源,進行海上油田的生產過程中,油氣田平臺群之間,通常通過海底電纜,將中心平臺或單點儲油輪與其它生產平臺連接起來,這樣只需要在一個平臺上設立電站,就可以滿足所有平臺的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避免了在各個平臺上均要設立較大型電站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開發費用[1];另一方面,使用海底電纜還可以對一些無人生產平臺、水下管匯、采油樹等進行遠距離控制,解決平臺之間的通訊問題。
平臺間海底電纜在開始鋪設及鋪設完成后,需要分別將電纜的頭部、尾部抽拉上采油平臺,接入海纜箱,以完成整個電纜的施工過程。高效、安全的完成電纜抽拉工作,可以節省船天,降低施工成本。本文通過一個項目實例,介紹了海底電纜抽拉方法,并對平臺改造進行了分析,為以后類似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指導和施工經驗。
1.1 海底電纜鋪設簡介
平臺間海底電纜的鋪設過程主要分成6個階段,依次為路由調查與垃圾清理、起始端電纜抽拉、正常鋪設、終止端電纜抽拉、海底電纜接線及測試、挖溝。其中海底電纜的起始端和終止端需要通過在平臺上預先布置好絞車,在施工船舶配合下,將電纜抽拉上平臺。
1.2 起始端電纜抽拉
如圖1所示,在正常鋪設開始前,需要通過在平臺上布置好絞車,將絞車鋼絲繩通過電纜護管,下放到海底后,施工船舶將鋼絲繩回收到甲板上與海底電纜進行連接;之后,在船舶、絞車、ROV的配合下,船舶將海底電纜慢慢下放至海底,同時平臺上絞車同步收緊鋼絲繩,將海底電纜牽引到護管喇叭口附近;然后絞車繼續收繩,將電纜抽入護管,在這個過程中,ROV需要在旁邊實時監視工作情況,必要時輔助絞車將電纜抽拉頭抽入護管,防止電纜卡住;電纜進入護管后,在絞車鋼絲繩的持續作用下,最終將電纜起始端抽拉上平臺;

圖1 起始端電纜抽拉示意圖
1.3 終止端電纜抽拉上平臺
當船舶到達終止平臺附近后,船舶開始終止端電纜S彎鋪設,以留出足夠的余量,同時根據需要,可在電纜上面設置浮袋等裝置,以減少抽拉時電纜與泥面的摩擦力。
終止端抽拉與起始端類似,通過平臺上預先布置好的絞車,將電纜通過護管抽拉上導管架平臺,不同的是,終止端電纜采用水下掛鉤方式,將絞車鋼絲繩與電纜進行連接,抽拉力比起始端大。
1.4 二次抽拉方法
由于平臺層高限制,在施工過程中,一般只能一次性將電纜抽出2-3m,而實際需要抽出15-20m的長度,因此需要進行二次抽拉,直到將電纜抽出足夠的長度。以下是工程中采用的兩種二次抽拉方案:
方案一:如圖2所示,在鋼絲繩連接在電纜頭部的拖拉頭上,抽出最高長度后,在護管口底部安裝一個電纜抽拉抱卡,將鋼絲繩連接到電纜抽拉抱卡上;在電纜抽拉抱卡達到最大高度后,在電纜底部安裝另外一個電纜抽拉抱卡,交替進行抽拉,直至抽出需要的長度。

圖2 交替抽拉示意圖
方案二:如圖3所示,根據需要抽出的電纜長度,在電纜端上隔一段距離,用一個拖拉網套將一根高強度尼龍繩與電纜平行固定在一起,在電纜頭部抽出護管口后,將鋼絲繩與高強度尼龍繩連接,通過抽拉尼龍繩,即可將電纜一起抽拉出來。

圖3 連續抽拉示意圖
方案對比:方案一中電纜每抽出一定高度后,要拆除安裝抽拉管卡,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效率較低;方案二中抽拉可以連續進行,效率較高,但是鋼絲繩與尼龍繩連接的索具一般無法直接通過滑輪,每經過一處滑輪時,抽拉需要中止,在工程中可采用方案一,將電纜提升一定高度后,使尼龍繩穿過滑輪,再與鋼絲繩連接,其效率取決于需要通過的滑輪數量。
在方案設計中,鋼絲繩最終如圖2、圖3所示,一般要求垂直進入護管;吊耳位置一般選擇在橫梁叉點,或者斜撐,大梁等強度較高的位置上;設備位置選定后,根據強度計算結果,決定是否對平臺進行加強改造。
本文以中海油某海纜鋪設項目為例,該平臺為海纜鋪設終止平臺,原設計為無人值守平臺,平臺小,高強度橫梁較少,同時電纜護管口與電纜接線箱不在同一層甲板上,施工難度較大。下面簡要介紹該平臺的設備布置及強度計算結果。
2.1 設備布置
建立該平臺抽拉區域結構模型,如圖4所示,鋼絲繩從絞車出來經過滑輪支架、導向滑輪1、導向滑輪2三次變向后進入電纜護管。鋼絲繩最終與護管有一定的角度,導向滑輪1位置甲板橫梁(H300X150)較小,因此焊接在此處的斜撐上。

圖4 設備布置圖
2.2 強度計算
該平臺所在區域海水深度約100m,所用電纜在空氣中重量2.9kg/m,海纜自重約2.9Te。鋼絲繩上的力由海底電纜本身的重量,包括附著海水重量、海纜與電纜護管及海床泥面的摩擦力(起始端電纜可以不考慮)組成,按經驗取自重的2倍,即5.8Te進行強度計算,模型載荷如圖7所示,將力直接加在桿件節點上,其大小等于鋼絲繩在此處合力大小,計算模型如圖5所示。
實際施工過程中,根據布置好的拉力計,監控到實際的拉力約3.5-4Te,可知按5.8Te進行計算,其安全系數約為1.5(開放海域系數取2.0,遮蔽海域系數不小于1.5[2]),因此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值。

圖5 SACS計算模型
2.3 計算結果
SACS計算結果如圖6所示,其計算依據為WSD AISC 9th/API RP 2A-WSD 21st,綜合UC值最大為0.74,小于1,其發生在滑輪支架底部桿件上,符合規范要求。因此該平臺設備吊點位置選擇合理,強度能滿足使用要求。

圖6 UC值分布圖
本文介紹了海底電纜抽拉上平臺的過程及二次抽拉的方法,并通過一個實例介紹了海平臺改造和設備布置方案,計算結果表明此設計方案強度滿足使用要求。項目的成功實施,驗證了計算結果,可以為后續類似項目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指導。
3.1 二次抽拉時采用尼龍繩加拖拉網套的方式,可以高效的將電纜抽足夠的長度;
3.2 終止端平臺抽拉時,抽拉力最大,包含了海纜自重、附著海水重量、與電纜護管、及電纜在海床上的摩擦力;計算平臺結構強度時,該合力取為自重的2倍,其安全系數約1.5,可以保證結構的強度要求;
3.3 通過合理的選擇吊耳位置,如大梁、交叉點或者圓柱梁上,可以保證有足夠的強度,減少平臺改造工作量;
[1]房曉明.平臺間海底電纜鋪設.中國海上油氣(工程),1991.
[2]API RP 2A-WSD 21st Edition.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Planning,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fixed Offshore Platforms-Working Stress Design[M].2000.
[3]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AISC).Manual of Steel Construction-Allowable Stress Design[M].9th edition,1989.
[4]單輝祖.材料力學[Ι]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